刘半农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民国人物大辞典下》第2451页(934字)

【生卒】:1891—1934

【介绍】:

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1891年7月3日(清光绪十七年五月二十七日)生。4岁,从父识字。6岁入塾。1904年,入本城翰墨林小学。1907年,入常州府中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奔赴江苏清江参加革命军,担任文牍工作。旋回乡参加演戏,筹款支援革命。1912年赴上海,任《中华新报》特约编译员。1913年,任中华书局编辑员。1915年,《新青年》创刊,是该刊主要撰稿人之一。1917年,应陈独秀之邀赴北京,任国立北京大学预科教员。1918年,与钱玄同等均为《新青年》编辑。1919年4月,国语统一筹备会在北京成立,为北大代表,出席会议,被推选为会员。1920年5月,国语会第二次大会时,组织国语辞典委员会,为该会委员之一;9月,与李大钊等参加“新青年社”。后经北京政府教育部派遣赴欧洲留学,初至英国,入伦敦大学大学院。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兼在法兰西学院听讲。1924年,获博士学位,被巴黎语言学会推为会员;同年夏,又获法兰西研究院之伏尔内语言学专奖;同年秋,回国。至北京后,担任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及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并发起“数人会”研究国语罗字。1926年,任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兼任国立北京师範大学讲师;6月,主编《世界日报》副刊;同年,瑞典考古学者斯文赫定与中国学术团体组西北科学考察团,刘为该团理事会常务理事。1927年,辞国立各校讲席。1928年春,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特约着述员和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并在北京临时文物维护会和古物保管委员会任委员。翌年,加入中国大辞典编纂处,为编纂员。1929年春,再任国立北大国文系教授;夏,兼任私立辅仁大学教务长。1930年5月,又兼任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学院院长。1931年夏,辞去兼职,专任北大文学院研究教授,兼任研究院文史部主任。1934年6月,赴平绥綫(今京包綫)调查方言;7月10日回北平。因感染回归热,于7月14日逝世。着有《书亡弟天华遗影后》、《我之文学改良观》、《反日救国的一条正路》、《中国文法通论》、《汉语字声实验録》(法文)、《国语运动史》(法文)等。

上一篇:刘永闿 下一篇:刘召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