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水拍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民国人物大辞典上》第1103页(695字)
【生卒】:1916—1982
【介绍】:
原名光楣,笔名水拍、马凡陀,江苏吴县人,1916年生。
1934年,毕业于苏州高中。1935年,考入私立上海沪江大学,肄业三月后,先后任职上海浙江商业银行、上海中国银行。1939年,开始撰作新诗《一九三八年的秋雨》、《爬着的人群及尾奏》、《未爆发的夜》等。
同时,先后在重庆任重庆美术出版社编辑,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会候补理事兼会刊《抗战文艺》编辑,在香港为《立报》撰稿。1942年,在桂林加入中国共産党。1944年至1948年,任上海《新民报》、《大公报》编辑。
其间,在1945年2月,与郭沫若等署名发表《文化界对时局进言》。1949年7月,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兼党总支部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职于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后任文艺处长,又任《人民日报》文艺组组长,主编《人民文艺》副刊。1953年8月,任《人民文学》月刊编辑委员;10月,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会理事。
1954年5月,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1955年8月,任中印友好协会理事;12月,任《文艺报》编辑委员。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1975年,任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1976年,任文化部副部长。晚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1982年10月29日,病逝北京。终年66岁。
着有《寄给顿河上的向日葵》、《冬天、冬天》、《向日葵》、《马凡陀的山歌》、《沸腾的岁月》、《解放山歌》、《江南进行曲》等。译有《诗与评论》、《现代美国诗歌》、《旗手》、《巴黎的陷落》、《土耳其诗选》、《新的歌》、《论诗歌源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