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战役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历史辞典1840-1949》第240页(671字)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重要陆战。牙山之役后,侵入朝鲜的日本第五、第三两个师团于1894年9月1日编成第一军,由陆军大将山县有朋任司令官,率该部万余人采取分进合击、四面包围的战术,兵分四路向驻平壤清军发动进攻。时平壤有援朝的清至卫汝贵、马玉崑、左宝贵、丰升阿四军计二十九营,继有叶志超率六营自牙山撤至,共三十五营,约二万人(一说约一万五千人)。叶志超被清政府任为驻平壤各军总统。另有朝鲜军千余人协同守卫。9月15日凌晨,日军向平壤发起总攻。至该日下午,在大同江南岸战场,马玉崑所部毅军击退敌人三路进攻,获得胜利,日军狼狈退离;在城西南战场,双方经往复冲击与炮轰,胜负未分,清军仍牢固坚守堡垒。城北战场为日军主攻方向,兵力最多、炮火最猛。清军顽强抗击,日军伤亡甚重。上午八时清军外侧堡垒四处失守后,日军集中炮火轰击位于平壤城制高点的牡丹台堡垒。清军失利,牡丹台陷落。日军即至炮垒,猛烈击毁玄武门城楼,清将左宝贵中弹阵亡。玄武门遂为日军占领,且向城内推进。叶志超畏敌,决定弃城乘雨夜遁。当夜九时许,清军出七星门、静海门,由义州大道向北撤退。遭预伏于义州、甑山大道的日军围击。清军溃乱,死者近二千人,被俘五百余人。叶志超率领残部奔渡鸭绿江。清军从平壤溃败后,受命主持军事的北洋大臣李鸿章上疏自劾,清政府予以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黄马褂的薄惩。李鸿章竟以平壤失败为借口,进一步推行消极避战的错误方针。9月16日日明治天皇谕令嘉奖“平壤大捷”;17日日军先遣队由平壤出发北上,开始新的进攻,把侵略战火烧向中国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