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历史辞典1840-1949》第782页(735字)

【生卒】:1874—1916

【介绍】:

字克强。原名轸。字廑午。近代民主革命家。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898年入武昌两湖书院读书时,同情维新运动。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和杨笃生创办《湖南游学译编》,介绍并宣传资产阶级学说。1903年4月积极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并和杨守仁等组织暗杀团,“欲先阻击二三重要满大臣,以为军事进行之声援”。同年5月毕业回国,在湖南明德学堂任教,11月和陈天华、宋教仁等组织华兴会。策划长沙起义失败,赴日本。1905年拥护孙中山组成中国同盟会,任执行部庶务,协助总理处理日常工作。从1907年起,先后参预或指挥了广东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与赵声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率领敢死队进攻总督署。武昌起义后,从香港到武昌,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在汉口、汉阳指挥作战。上海、苏、杭等地光复后来到上海,被推为副元帅,主持南北议和的谈判。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临时政府北迁,任南京留守。同年8月袁世凯邀请孙中山、黄兴北上“商谈国事”,并表示“一定要遵照孙、黄两先生的政见次第付诸实施。”黄兴受骗而称“袁公确实是英雄,民国第一流人物”。1913年宋教仁被刺案发生后,孙中山主张立即举兵讨袁,黄兴主张应以法律程序解决此案。7月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黄兴在南京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逃往日本。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黄兴未参加。旋赴美,仍积极反袁,为蔡锷组织的护国军募款。1916年袁死后回上海,10月病逝。他从革命大局着眼,维护同盟会的团结,拥护孙中山,在美洲疗养期间,还向华侨宣传三民主义。在武昌曾有他的全身铜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