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历史辞典1840-1949》第803页(290字)

即“钞关”。清雍正乾隆时,在水陆要道或商品集散地所设的税关。初分“工关”和“户关”。工关以征收竹木税为主,户关则对通过税关的货物,均须征税。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设立海关。为区别于海关,称原有税关为“旧关”,或“常关”,称海关为“新关”,或“洋关”。常关又分“五十里内常关”、“五十里外常关”、“内地常关”、“沿边常关”四种。1901年《辛丑条约》后,“五十里内常关”的收入,被帝国主义指定为支付庚子赔款之用,于是距通商口岸五十里以内的常关,属海关税务司管理,五十里以外的常关,仍由中国官吏管理。1931年常关与“厘金”一并撤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