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衡派否定新诗革命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四卷诗歌卷》第12页(1076字)
“五四”以后,新诗克服了复古派的阻力向前发展。1922年1月,《学衡》杂志在南京创刊。以该刊而得名的学衡派,又对新诗革命进行了攻击。该派的骨干成员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人曾在美国留学,受到哈佛大学教授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与新诗革命格格不入。1919年3月,胡先骕发表《中国文学改良论》,攻击文学革命尽弃遗产,白话新诗毫无诗意,主张新文学要以古文学为根基。1921年春,吴宓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论新文化运动》,抨击新诗是暗效美国自由诗,而美国的学者通人都不承认自由诗为诗;美国报刊上发表的诗都有韵律,悉遵定规,而我国新诗却“欲举前人之诗,悉焚毁废弃而不读”。1922年1月,梅光迪在《评提倡新文化者》里,也攻击新诗是拾自由诗和美国意象派诗的余唾,“模仿西人,仅得糟粕”,倡导新诗的人是“数典忘祖,自矜创造”。学衡派对新诗的全面攻击,是《学衡》第1、2期上刊出的《评〈试试集〉》一文。作者胡先骕的用意是通过否定《尝试集》来否定新诗革命。他说胡适的《尝试集》,“无论以古今中外何种之眼光观之,其形式精神皆无可取”,“其价值与效用为负性的”。他攻击胡适主张的诗体大解放,“打破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是提倡绝对自由,摒弃一切的法度和规律。他认为旧诗的体裁繁殊,无论哪种题目哪种思想,都有合适的体裁可用以表现,不需要再去创造漫无纪律的新体诗。他肯定音韵与诗有着重要关系。胡适只是感到声调格律的拘束,而“不能运用声调格律以泽其思想”。胡先骕反对只用白话写诗。他认为诗的功用在于表现美感与情韵,只要能够表现美感与情韵,用文言或用白话都可以。中国的诗从《诗经》以下,都或多或少的以白话入诗,但“白话之于诗,完中之偏也。凡用名学作推论,不能以偏而推其全”。他维护旧体诗歌的传统,认为“创造出于模仿”,反对胡适“不模仿古人”的主张。他认为中国诗的进化,应当维系“历代几经改善之工具”,发展学术去充实诗的实质,而不应蔑弃传统,另起炉灶。针对学衡派对新诗的攻击,郎损(沈雁冰)在《文学旬刊》上发表《驳反对白话诗者》。指出旧诗格律拘束思想自由发展,而学衡派却说声调格律可以“泽”思想,是“自设圈套自钻,而犹以会钻为得意”。至于白话诗与自由诗相同,不是拾人余唾,“乃是见善而从”。文章批评了学衡派坚持旧诗格律的言论,维护了新诗趋于自由体的方向。胡适在《尝试集》四版《自序》里,对胡先骕的攻击做了侧面的回答。学衡派否定新诗革命,虽然不能阻止新诗的发展,但是对复古的甲寅派和早期格律诗的主张者,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