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韵诗和散文诗的提倡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四卷歌卷》第13页(1068字)

“五四”时期,新诗在冲破旧诗格律的束缚时,破除“无韵不成诗”的传统观念,增加了不受固定格律约束的诗歌体裁。在新诗发展的历史上,最早提倡无韵诗和散文诗的是刘半农。还在1918年元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刊出新诗以前,他就在前1年5月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主张推翻古人作文的死格式,“自造、或输入他种诗体,并于有韵之诗外,别增无韵之诗”。他身体力行,有意地译介并创作无韵诗和散文诗。1918年5月,他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发表《卖萝卜人》一诗,并特别标明“这是半农作‘无韵诗,的初次试验”。该刊同期还发表他用文言翻译印度歌者拉坦·德维的《我行雪中》。诗前有两篇导言。在原载该诗的美国《VANITYFIAR》月刊记者的《导言》里,称此诗是一篇“结撰精密之散文诗”。在《译者导言》里,刘半农说他曾用诗词歌赋各体试译此诗,都因格调所限而没有成功,因而“颇欲自造一完全直译之文体”。他想制造的这种“完全直译之文体”,就是现代的散文诗。1918年7、8月,他在《新青年》第5卷第1、2号上,发表创作的散文诗《窗纸》和《晓》。该刊第5卷第2、8号上,还刊出他翻译泰戈尔的无韵诗9首,屠格涅夫的散文诗2首。此后,从理论上倡导散文诗的文章日渐增多,这些文章介绍了这种诗歌体裁的由来和发展,从诗的本质和诗与散文的区别上,论述了散文诗的特征。1920年3月,《少年中国》第9期发表康白情《新诗底我见》。他主张“作诗的散文和散文的诗”,强调作散文要讲音节,要用作诗的手段;作诗要用白话,又要用散文的语风,至于诗体是否分行排列并不重要。郭沫若也热心提倡散文诗。他在1921年1月15日《时事新报·学灯》发表致李石岑的信,认为散文诗应当具有内在的韵律,就是情绪的自然消涨;它不用外在的韵律,就象是裸体的美人。郭沫若强调散文诗的诗美,在于表现诗情的自然起伏。1921年底和1922年初,文学研究会也努力提倡散文诗。《文学旬刊》先后发表YL(刘延陵)、郑振铎、王平陵、滕固等人论述散文诗的文章。他们认为只要具有诗的本质,具有诗的情绪与诗的想象,用散文来表现的也是诗;没有诗的本质,用韵文来表现的仍不是诗。在中国墟墓似的文学界里,由韵文诗进而为散文诗,是诗体的解放,是诗学进化的可喜现象。他们认为散文诗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理由,散文诗是新诗沿着自由体发展的进化趋向。伴随着理论上的倡导,报刊上陆续发表了波德莱尔、屠格涅夫、王尔德、泰戈尔的无韵诗散文诗翻译,以及我国作家创作的无韵诗和散文诗,从而使这种新的诗体日趋成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