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四卷歌卷》第221页(1630字)

【生卒】:1900.3.26—1971.10

【介绍】:

原名穆敬熙。曾用名穆文昭。笔名有木天、侔天、武子等。吉林伊通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1915年进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18年赴日留学,进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工科学习。1920年转入京都第三高等学校改学文科。同年开始文学活动,在《新潮》发表文章。1921年加入创造社。1923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法国文学。这期间接触了大量象征派、颓废派诗作,受到影响,先后在创造社的《创造季刊》、《创造月刊》、《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发表了《复活日》、《心欲》、《落花》、《旅心》等数十首诗和《谭诗》、《写实文学论》、《法国文学的特质》等诗论,同时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1925年受冯乃超的影响,诗兴勃发,创作颇丰。这一时期的诗作大多收入诗集《旅心》(创造社出版部1927年版)。他的诗受法国印象派象征派的影响较深,内容大多描写东北和日本的乡村景色,抒发自己的眷恋故国、忧郁感伤之情,艺术上注意于声、色、律动与内容情调的统一。1926年帝大毕业后回国,在广东中山大学执教。1927年至1928年,先后在北平孔德学校和天津中国学院教书。1929至1931年在吉林大学任教,并从事文学翻译。1931年初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负责诗歌组的工作。写出《又到了这灰白的黎明》和《写给东北的青年们》等诗作,显示出他的诗风由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翌年9月,与杨骚、任钧、蒲风等人发起成立中国诗歌会。1933年2月创办《新诗歌》旬刊。该会主张诗歌应该反映现实,提倡大众化的方向,吸引了大批的文学青年,在金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33年至1936年间,先后写了《诗歌与现实》、《诗歌与平凡》、《关于歌谣之创作》、《王独清及其诗歌》、《郭沫若的诗歌》等诗论,大力提倡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诗歌大众化的方向。另作《徐志摩论》一文,对新月诗派的创作倾向作了尖锐的批评。这时期的评论和杂文,部分收入由新钟书局1936年出版的《平凡集》,散文则收入千秋出版社出版的《秋日风景画》。1937年7月由上海乐华图书公司出版诗集《流亡者之歌》,列入中国诗歌会“国防诗歌丛书”。在沪期间,曾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兼课,写了《法国文学史》(世界书局1935年版),并着手翻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重要作品。1937年到达武汉,参与发起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任理事。主编诗刊《时调》和《五月》,写了《怎样学习诗歌》(生活书店1938年版)、《我们的诗歌运动》、《论诗歌大众化》(均载《文艺阵地》)等论着。又在《文学》、《立报·言林》、《救亡日报》等报刊发表诗作。还出版了鼓词集《抗战大鼓词》(新知书局1938年版)。1938年到昆明,任文协云南分会常务理事。1939年至1941年在中山大学任教。1942年9月由重庆文座出版社出版诗集《新的旅途》,收入写于抗战前期的诗作《全民总动员》、《七年的流亡》、《秋天里的悲愤》等。同年到桂林,继续从事巴尔扎克作品翻译。1944年至1946年在桂林师范学院任教。抗战胜利后,与欧阳予倩等恢复桂林文协。1946年底到上海,从事翻译并在同济大学兼课,同时写了许多讽刺诗作,如《我好象到了一个鬼世界》等,载于《新诗歌》、《诗创造》等刊物。建国后在长春东北师大任教。1952年调北京师大,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1957年被错划右派。十年浩劫中受迫害而病故。穆木天一生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出版了巴尔扎克的《欧贞妮·葛朗代》(1936年)、《从妹贝德》(1940年)、《巴尔扎克短篇集》(1942年)、高尔基的《初恋》(1934年)、纪德的《窄门》(1927年)、维勒特拉克的《商船“坚决号”》(1928年)、普立雪夫的《中世纪文艺复兴期和十七世纪西欧文学教学大纲》(1951年)、卢纪伽的《十一世纪至十七世纪俄罗期古代文学教学大纲》(1951年)等数十种。

上一篇:穆旦 下一篇:戴望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