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写照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四卷诗歌卷》第318页(807字)
连载于1931年4月、10月《诗刊》第2、第8期及1935年11月8日《大公报·文艺》。作者原拟写千行左右,后因故只完成400余行。作品多方面描述了一个现代中国人在纽约“大都会生活”中的复杂感受。全诗分3部分。在第一部分,诗人首先概括了纽约给人的总体气氛:“森严的秩序,紧乱的浮嚣”,高楼大厦象“又寂寞又骇人的建筑底重山”,轮轴昼夜轰鸣不息。诗人感到大都会的“望静镇”和“镇不住的骚扰”正与自己的志愿和情感“一般模样”。而在这纽约城中,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包括炎黄子孙,“每一丝毛发和一枝血管里”都充满了悲伤。诗人感到自由神像“还不抵我底胸襟开朗”,豪富们赢了黄金,却输了“梦里的光华”。电匠机师、铁工、车手、华人洗衣工和打字女工为自己的创造而愉快,但诗人感到不知道怎么才能说清楚“我底大失望”。诗人满怀同情地描写了美国黑人“天样高”的辛苦和“海样深底义愤”,揭露黑人的哀痛“在美国史书里是几页血浸了的篇章”。还写到纽约尤其是地铁的拥挤、繁忙。第二部分,诗人表现了自己的时间观念。面对着淘尽沧桑的江水,他感到我们若停止了“现在”的探讨、追求与塑造,“造化的整个神灵也会顿然散失”。于是诗人想:纽约的芸芸众生对人生是“肯定”,还是“疑问”,或是“虚无”?但没有人回答,每个人都在忙着“开辟自己的泉源”或“挖掘自身的墓穴”。在第三部分,诗人想象从哥伦布发现美洲以来,“种族和种族,你擦肘,我摩肩,人情相凝合,思想互萦回”,造就了这“港中之王”。他以概括的笔法,追溯了纽约成长繁华的历史,感叹如此频繁的徙移荟萃,怎不使它也如雅典一样,披上“昭示百世的灵光”。本诗是当时新诗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以无韵体写成;形象鲜明,结构严密,富于暗示和联想。诗人以悠长的历史感和开阔的视野,“从整个的纽约城的严密深切的观感中,托出一个现代人错综的意识”(陈梦家《新月诗选·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