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粟芽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51页(427字)

中药名。

出《本草纲目》。别名:糵米、粟糵。为禾本科植物粟Setaria italica(L.)Beauv.的发芽颖果。

原植物见粟米条。将粟米放入水中浸透,捞出后放置筐内,上盖稻草,每日洒水4~5次,保持湿润,至芽长2~3毫米时,取出晒干。干燥粟芽呈小球形,直径约1毫米。

表面淡黄色,有外稃与内稃包围,多数均已裂开,露出长约1~3毫米的初生根(芽),或无初生根。剥去壳即为果实,表面淡黄色,光滑,基部有黄褐色的胚,长约1毫米,胚乳近白色。

质坚,断面粉质。以黄色有芽、颗粒均匀整齐者为佳。

华北各地均有生产。将粟芽置锅内以文火炒至黄色,放凉,即可药用。

味甘苦,性微温。入脾、胃经。

健脾,消食。

治食积胀满,食欲不佳。

《名医别录》:“寒中,下气,除热。”《本草纲目》:“消导米面诸果实积。”又云:“候生芽暴干去须,取其中米,炒研面用,其功皆主消导。”《日华子本草》:“除烦、消宿食,开胃。”内服:煎汤,9~15克。

上一篇:粟米鸡茸羹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