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杜鹃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76页(694字)
中药名。
见《广东省攻克老年慢性气管炎资料选编》。别名:土牡丹花、岭南杜鹃。为杜鹃花科植物广东紫花杜鹃Rhododendron mariae Hance的花、叶和嫩枝或根皮。广东紫花杜鹃,常绿灌木,高1~3米。
分枝密,小枝密生扁平红褐色伏毛。叶二型,簇生枝顶;春叶椭圆状披针形,长3~8.2厘米,宽1.8~3.2厘米,两头尖,下面稍生伏毛;夏叶椭圆形至倒卵形,长1.2~3.2厘米,宽5~15毫米,先端钝或圆,有短尖头;叶柄长4~8毫米,密生糙伏毛。
伞形花序顶生,花7~12朵;花梗长6~9毫米,密生红棕色伏毛;萼极小,密生黄褐色细毛;花冠漏斗形,丁香紫色,花冠筒长约1厘米;雄蕊5,露出,花丝无毛;子房密生细毛。蒴果圆柱形,长0.8~1.2厘米,密被红棕色扁毛。
生于山地疏林中。
分布广东、江西、湖南等地。镇咳,祛痰。治慢性气管炎。
内服:煎汤,15~30克(鲜品60克)。紫杜鹃叶含黄酮、酚类、有机酸、三萜、多量鞣质和挥发油。叶和嫩枝中,分离得5种黄酮类化合物结晶,其一为槲皮素,其余4种为紫花杜鹃素甲、乙、丙、丁。挥发油中含6种以上的萜类成分。
紫杜鹃煎剂、紫杜鹃黄酮与甲素对小鼠止咳作用较好,甲素的止咳作用是中枢性的,作用部位在大脑以下。黄酮能使小鼠呼吸道酚红分泌量增加;紫杜鹃注射液对实验性慢性气管炎的大鼠肌肉注射,可使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杯状细胞数变化不明显;煎剂及黄酮对离体家兔与豚鼠肠管均有明显的抗乙酰胆碱作用。小鼠腹腔注射黄酮半数致死量为1.97克/公斤(相当于生药739克/公斤)。死前呈抑制状态。
呼吸停止不久仍可摸及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