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喘证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96页(2721字)

病证名。

简称喘,亦称喘逆、喘促。古称上气、喘息,一般统称为气喘。以呼吸迫促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作为一个症状,喘可以出现在许多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当喘成为这些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证时,即称作喘证。《内经》最早记载了喘的名称。症状表现和病因病机。《灵枢·五阅五使》:“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肺高则上气肩息。”《伤寒论》、《金匮要略》都有很大篇幅论述喘证,其辨证、立法和方药运用方面的经验,一直为后世沿用。《诸病源候论》认为“肺主于气”,故喘与上气,咳逆上气均系肺系病变。但有虚实之异。

《圣济总录·肺气喘急门》:“肺气喘急者,肺肾气虚,因中寒湿,至阴之气所为也。盖肺为五脏之华盖,肾之脉入肺中,故下虚上实,则气道奔迫,肺叶高举,上焦不通,故喘急不得安卧。”《峰普济方》:“同他疾而发喘者,当只从本病治之,则喘证自己,不专用治喘之药。”《直指方》:喘之由“肺虚肺寒,必有气乏表怯,冷痰如冰之证,法当温补;肺实肺热,必有壅盛胸满,外烘上炎之状,法当清利;水气者,漉漉有声,忪忪浮肿,与之逐水利小便;惊扰者惕惕闷闷,引息鼻张,与之宽中下气;真阴虚惫,肾气不得归元,固有以金石镇坠,助阳接真而愈者;……大要究其受病之原;至若伤寒发喘,表汗里下,脚气喘满,疏导收功,此则但疗本病,其喘自安。”《类证治裁·喘证论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景岳全书·喘促》:“气喘之病,……欲辨之者,亦惟二证而已,所谓二证者,一曰实喘,一曰虚喘也,此二证相反,不可混也。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气短而不续。实喘者,胸胀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而快也;虚喘者,慌张气怯,声低息短,皇皇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劳动则甚,而唯急促似喘,但得张长、息为快也。

”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炎、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以及心力衰竭等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呼吸迫促或呼吸困难,均可参照喘证辨证施治。喘证的病因病机①六淫之邪或侵犯肌表肺卫,或从口鼻而入。外邪袭入,表卫闭塞,肺气失于宣发,气壅于肺,肃降不行,因而奔迫为喘。

六淫之邪,常相合而致病,约而言之,不外风寒与燥热两端。②水饮、痰热内蓄。饮邪迫肺,可使肺气上逆而为喘。水饮久蓄体内,受阳气煎熬,或阴虚火旺,或肺有蓄热,或饮食厚味积热,皆能蒸炼津液为痰,而形成痰火胶结于肺,阻闭肺络,使肺气的宣降失常。③七情所伤。七情过极,脏气不和,营卫失其常度,气迫于肺,不得宣通而为喘。

另外,七情太过也是痰饮产生的原因之一。忧思、郁怒、惊恐、喜乐过度、皆可致营卫失和,气血败阻,而为痰,为饮,为涎。④饮食不节。特别是多食膏粱厚味,积而不化,既影响脾胃功能,变生痰浊,又因积食化热,熏蒸清道,影响气机升降,而为喘证。

⑤肺肾亏虚。肺气,肺阴不足,令气失所主,而为短气、喘促;肾虚则摄纳无权,故喘出于肾气之上奔,呼多吸少,动则喘急,喘证应与哮病、短气相鉴别。

喘为一临床症状,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哮病是一独立的疾病,哮必兼喘,故称哮喘,但以反复发作。喉问哮鸣有声的特点区别于喘证。短气即呼吸气短,状若不能接续,似喘而无痰声,亦不抬肩,以此为辨。但短气往往为喘证之渐,故又有联系。

辨别要点:青壮年患病、既往健康,因外邪或饮食不当而致病者多属实,年老患者,既往体虚,或得之重病、大病之后,或因情志紧张、疲劳而引发者多为虚,临床症状与体证方面的区别见后。辨寒热,属寒者其痰清稀如水或痰白有沫,而色青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质淡,苔白滑,脉象浮紧或弦迟。

属热者症见痰色黄、稠粘或虽色白而粘,咯吐不利,面色赤,口渴饮冷,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象滑数。喘证的辨证施治,分实喘和虚喘,实喘属风寒束肺者,症见咳嗽、气喘、胸闷、痰色白而清稀,口不渴;初起多兼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喉痒、鼻痒,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宜辛温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加减。属痰湿壅肺者,症见气喘,咳嗽,痰多而粘腻,咯吐不利,胸中满闷,恶心,舌苔白腻,脉滑。治宜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方用三子养亲汤、二陈汤等。属外寒内饮者,症见喘息、咳嗽、痰多稀薄如水状,恶寒、发热无汗,形寒肢冷,背冷,面色青晦,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脉弦紧。

治宜温肺散寒,解表化饮。方用小青汤,缓解后用苓桂术甘汤、六君子汤、金匮肾气丸、真武汤等方。

属风热犯肺者,症见发热、恶风、有汗,口渴欲饮,咳嗽气粗,甚则鼻张肩息,痰黄而粘稠,舌尖红,苔薄黄,或薄白而干,脉浮数,治宜祛风清热,宣肺平喘。方用桑菊饮加味、麻杏石甘汤加味。

属燥热伤肺者,症见发热,恶风,咳嗽气急,痰少不易咯出,胸膺疼痛,痰中带血,口干,鼻干,大便干结,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治宜清金润燥,宣肺平喘。

方用桑杏汤、清燥救肺汤。属痰热壅肺者,症见喘急而红,胸闷炽热,口干,痰黄而稠,或虽白而粘,咯吐不利,舌苔黄腻而干,舌质红,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

属外寒里热者,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不多、喘急烦闷、痰黄而浓、咳吐不利,口渴,舌尖红,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治宜解表清里,化痰平喘。方用定喘汤加减,大青龙汤、越婢加半夏汤。

虚喘属脾肺两虚者,症见喘促短气,乏力,咳痰稀薄,自汗畏风,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或见面红,口干,咽喉不利,盗汗,舌红苔少或剥,脉细数,或兼食少,食后腹胀不舒、便溏或食后即便,肌肉瘦削,痰多。治宜健脾益气、培土生金。方用补中益气汤合生脉散。

肺阴虚为主者,则以生脉散为主方合用百合固金汤;脾虚内生痰湿为主者,则用六君子汤加味。如肺肾气虚,喘喝欲脱,急宜峻补固脱,先用独参汤,继进大剂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

属肾阳虚衰者,症见喘促日久,呼多吸少,稍动则甚,神怯,汗出,肢冷,腰酸,夜尿多,面浮,胫肿,精神萎顿,痰多清稀,舌淡,脉沉细无力或弦大而虚。

治宜温肾纳气。

方用金匮肾气丸。若见阴阳欲绝,汗出如油、喘甚躁扰不安,肢冷,脉浮大无根者,急宜扶元固脱,镇摄肾气,以参附龙牡汤加味配合用黑锡丹。

属肾阴不足者,症见喘促气短,耳鸣腰酸,动则喘甚,口干,心烦,手足心热,面赤,潮热,盗汗,尿黄,舌红,脉细数。治宜滋阴填精,纳气平喘。

方用七味都气丸、河车大造丸。

人参胡桃丸,参蛤散。

属肾阴阳两虚者,可合左归丸,右归丸二方。除服用药物外,并可选用针灸、药物穴位注射、电离子透入法或敷贴疗法等。本证初起多为实证,病位在肺,以祛邪为主,预后一般良好,如迁延失治、误治成虚喘者,收效较慢,甚则预后不良。

上一篇: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