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遗尿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135页(1849字)

病名。

又称遗溺、是指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知的疾病。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内经》已有关于遗溺的记载。

《素问·宣明五气论》:“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素问·咳论》:“膀胱咳状,咳而遗溺;”《灵枢·本输》:“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诸病源候论·尿床候》:“夫人有于睡眠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也。”“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冷,不能约于水故也。”本病范围包括成人与小儿遗尿。病因病机:五脏虚损,尿自遗与上焦肺、中焦脾、下焦肾的功能有关,肺虚治节失司,则膀胱不约。

脾气不足,中气下陷,水液无制而遗尿。肾虚下寒,不能温化水液而尿自遗。肝气不调,疏泄失司,督脉虚衰,失于固摄,心气亏损、心肾不交,均可发生遗尿。

虽然五脏虚损,皆可致遗尿,其中肾与膀胱虚冷是主要原因。湿热下注、膀胱失约,亦可致尿自遗。下焦蓄血,积于膀胱,阻于尿道,致脬气不固,故尿自遗。

本病需与小便不禁相鉴别:小便不禁是指在清醒状态下不能控制排尿,而尿液自行排出的病症。

临床上多见于老人,妇女及病后,遗尿则是指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知,清醒状态下能控制尿液,多见于素禀不足之儿童,但二者在病因病机上基本相同,总属肾虚,膀胱失约居多,辨证施治也一样,故二者又有联系,下述分型治疗对二者均适用。而凡以神志昏迷为主症而伴之尿失禁,古称失溲、失溺,也有称之为遗尿者,类似西医之大脑病变,如高热神昏、脑溢血、脑炎,脑肿瘤,以及有髓损伤等引起者,不属本证治疗范围。

遗尿的辨证要点辨轻重,一般而论,幼年患病,阳气未充,病轻,可随其发育生长而自愈;少年遗病,脾气不足,候其气壮即固,病亦轻;成年患病,脾肺气虚,必须调理后可愈;壮年患病,阳气渐衰,病较重;老年患病,元气亏衰,阳气虚极,病重甚。有梦而遗尿者,病较轻,无梦而遗尿者,病较重。

辨寒热,本病虽以寒证居多,但热证亦有之。

其辨别之要,着重从全身症状和舌脉分析。寒证多畏寒神怯,背脊冷凉,平日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缓。热证常夹阴虚,多手足心热,面颊潮红,口干咽燥,平日小便短黄,舌质红,苔少,脉细数;如兼湿热,则舌苔黄腻。

本病的辨证施治:属下焦虚冷者,症见神疲怯寒,腰膝酸软,两足无力,小便清长,畏寒背冷,尿自遗或不禁,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无力或沉缓。治宜温肾固涩。以济生菟丝子丸加减,或缩泉丸加菟丝子,补骨脂,肉苁蓉等治之。属肺脾气虚者,症见尿意频急,遗尿或不禁,面气短,甚则咳嗽、谈笑均可出现尿不禁,舌质淡,脉虚软无力。

治宜补肺健脾。方用补中益气汤加牡蛎、五味子治疗。

属心肾亏损者,症见睡中遗尿而无梦或尿不禁,精神不振,形体消瘦,夜寐不佳,心烦而溲频淋沥,苔薄,舌尖有红刺,脉细沉而数。治宜调补心肾。用蔻氏桑螵蛸散、交泰丸、滋水清肝饮。

属肾督不足者,症见遗尿,头晕目昏,腰膝酸软,脊背酸楚,或阳萎遗精,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补益肾督。方用沈氏菟丝子丸加女贞子、旱莲草、川断肉、金脊等。

属湿热下注者,症见小便频数,尿热,时有尿自遗,或有梦而遗,溲赤而臭,尿滴沥难尽,苔薄腻,舌质偏红,脉细滑而数。治宜清利湿热。

方用八正散。属下焦蓄血者,症见小便滴沥不畅,小腹胀满隐痛,可触及痞块,时有尿不禁,或有遗尿,苔薄,舌有紫斑或舌质紫黯,脉涩或细数。

治宜活血化瘀。方用代抵当汤,少腹逐瘀汤。

此外,如因肺中痰热,以致肺气不宣而遗尿者,可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单方验方有家韮子丸,遗尿、尿不禁可长期服用。男女老少均宜,主要适用于下焦虚冷者(炒家韮子、炙酥鹿茸、酒浸肉苁蓉、酒浸膝、熟地黄、当归身、菟丝子、巴戟肉、盐炒杜仲、去苗石斛、桂心,干姜以上为末。

酒糊丸、如梧桐子大);参芪阿胶汤,本方补气血与宣肺气药同用,治遗尿、不禁有良效。

(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生地、当归、阿胶、白芍、甘草、姜、枣、麻黄、桂枝、羌活、防风、远志);蜂房焙干研末,每服3~5克,加白糖少许,开水冲服,一日二次,用治肾阳不足的遗尿。针灸疗法:灸法,灸大敦七壮,行间七壮。针法,取穴中极、关元、三阴交、阳陵泉、肾俞、气海俞、大肠俞、膀胱俞、足三里、关元俞、大敦、命门、长强、会阴。

一般说,遗尿预后良好。尤其儿童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气充盛,脏气坚固,遗尿之病随之而愈。又指清醒、睡眠时均有尿液自遗的病证。

又称失溲,尿失禁。多因神志昏迷,元神失主所致。见昏迷、神昏、厥脱、昏厥、中风各条。

上一篇:遗沥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