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355页(1363字)

①内科病名。

指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及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活动障碍为主症的疾病。《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面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本病多由外感寒湿,冲风冒雨,汗出入水,睡卧当风,风寒湿邪留于关节经络;或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卫外不固,外邪入侵肌表,留连筋骨血脉,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若邪郁日久或素体阴虚,寒从热化,或感受湿热之邪发为风热湿痹;湿凝为痰,血停为瘀,痰瘀互结,深入骨骱脏腑,发为脏腑痹。临床上,风痹者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关节屈伸不便,痛无定处,初起兼见畏风发热,舌红苔薄白,脉浮缓。治宜祛风为主,兼以除湿止痛。方选大秦艽汤加减;寒痹者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入夜尤甚,关节屈伸不利,肢体重着凉麻,舌淡苔白,脉沉紧或弦紧。

治宜温经散寒,祛湿止痛。方选大乌头汤加减;湿痹者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痛定不移,酸楚沉重,肌肤麻木不仁,肢体活动不利,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治宜利湿散寒,温经止痛。方选蠲痹汤加减;热痹者症见关节红肿热痛,日轻夜重,筋脉拘急,发热汗出恶风,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宜清热解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方选宣痹汤加味。发热汗出,心悸烦闷,肢体关节肿痛甚者,合以白汤,犀角汤等清热解毒。风寒湿痹蕴久化热,寒热夹杂者,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或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顽痹者症见痹痛日久不愈,骨节僵硬变形,不可屈伸,疼痛剧烈,痛定不移,或麻木酸痛。

舌紫暗瘀斑,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祛痰通络。

方选大活络丹,或益肾蠲痹丸;痹证日久,损及脏腑气血阴阳,兼以阳气不足者,症见痹证日久不愈,骨节疼痛,关节僵硬变形,筋肉萎缩,面色无华,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尿频便溏,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沉弱。治宜温阳益气,通络止痛。

方选金匮肾气丸合益肾蠲痹丸,或附子八物汤加减;兼以阴血亏损者,症见痹证日久不愈,骨节疼痛,筋脉拘急牵引,动则烦痛加重,肢体麻木,头晕耳鸣,烦躁潮热,神疲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治宜滋肾养肝,和血通络,方选六味地黄丸合四物汤、独活寄生汤加减;兼以气血虚弱者,症见痹证日久不愈,骨节酸痛,时轻时重,屈伸不利,劳累活动后加重,或见筋惕肉瞤。心悸气短,乏力自汗,肌肉削瘦,舌淡红苔薄白,脉濡弱或细弱。治宜益气、养血、通络。

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威灵汤、桑枝、秦艽等。根据痹证的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大体包括了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性疾病(如增生性脊柱炎、颈椎病、跟骨刺、大骨节病等);其他疾病,如布氏杆菌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硬皮病、结节性红斑、结节性脉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等,在其病程中出现类似痹证的临床表现时,亦可参考论治。

②内科病证名。

泛指病邪闭阻肢体、经络、脏腑所致的各种疾病证候,包括前义所指病症。

见《中藏经·论痹》:“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

”痺症有风痹、寒痹、湿痹、热痹、气痹、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痛风、走注、固痹、众痺、顽痺、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胞痹、肠痹及十二经病等。

上一篇: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