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盂肾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439页(1900字)
病名。
慢性肾盂肾炎通常是指慢性细菌性肾盂肾炎,根据患者当时临床有无感染征象和尿中有无炎症细胞及细菌可分为慢性活动性肾盂肾炎和慢性非活动性肾盂肾炎,前者有长期感染史,并伴有细菌的不断生长;后者则仅有以往感、染所遗留的病理损害。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可有急性肾盂肾炎病史,有的呈慢性反复发作,也有的没有临床表现直到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盂肾炎所致的慢性肾衰约占全部慢性肾衰病例的20%左右。慢性肾盂肾炎的致病菌和急性肾盂肾炎相似,但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和粪链球菌所占比例增加。慢性肾盂肾炎的形成主要和尿路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如尿路结石、神经性膀胱、肾畸形、肾髓质及乳头缺血等常会使感染不易清除,并加速慢性肾盂肾炎的进展,因此慢性肾盂肾炎是一种复杂性尿路感染。
另外,生长繁殖能力较强并对青霉素及头孢霉素等有耐药性的L-型细菌的生成可能是感染持续及反复发作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变形杆菌的复发感染多是由L-型细菌引起。慢性肾盂肾炎引起的进行性肾脏损害的机理:①尿液返流引起的流体动力学效应对肾脏可产生不良影响,肾内返流也使感染范围不断扩大,同时还可引起瘢痕形成;②梗阻性病变对肾脏抗感染能力的影响也会促使发生进行性的肾脏损害;③高血压及其伴随的血管病变可加剧慢性肾盂肾炎引起的肾损害;④肾小球病变如局灶性肾小球硬化和透明样变也会导致进行性的肾脏损害;⑤免疫机制在进行性肾损害方面亦起一定作用。半数患者有急性肾盂肾炎病史,另半数患者常隐匿发病,表现为慢性肾衰或高血压的症状,这尤多见于不伴尿路梗阻者,有尿路梗阻者多有急性感染史及下尿路症状。常见类型:反复急性发作型:有急性肾盂肾炎病史,并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主要为膀胱刺激征,可伴有低热或中等度热,腰部酸痛,部分患者有轻度的面部及下肢浮肿。
血尿型:反复发作血尿,并伴有轻度的膀胱刺激征,其血尿多为镜下血尿,尿色暗红而混浊,并有腰酸、腰痛。
长期低热型:无膀胱刺激征,仅见低热,头痛,疲乏,食欲减退,体重减轻,面色萎黄等。高血压型:以头昏,头痛及疲乏无力为主,无明显膀胱刺激征,血压升高占全部病例的15%~20%,少数患者可演变为恶性高血压。无症状菌尿型:患者既无全身症状,也无膀胱刺激征,但尿中含有大量细菌,其病变多为隐袭进展,放射学检查可有慢性肾盂肾炎的表现。
慢性肾衰型:患者一经发现即为慢性肾衰的临床表现,如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并可伴有高血压及无症状性菌尿,儿童患者仅表现为厌食,精神萎靡,贫血,发育不良,生长迟缓,也可见遗尿或尿失禁。尿常规有时可见少量白细胞、红细胞及管型,尿蛋白定量一般少于2.5克/24小时,但在并发恶性高血压、肾小球病变及肾病晚期尿蛋白亦可达3克/24小时以上。尿培养可阴性,亦可为阳性。肾小管功能异常出现较早,后期表现为慢性肾衰的生化异常。
肾盂静脉造影常见肾实质局灶性收缩,肾盏呈棰状扩张,肾脏轮廓不规则,双侧肾脏大小不等,双侧肾脏缩小。肾动脉造影示患侧肾动脉直径明显下降,肾影片上有局灶性透明区域,与瘢痕区相应。放射性肾图检查可见分泌段斜率降低,峰顶变钝,或增宽而后移;排泄段起始时间延迟,15分钟不能降至正常,多呈抛物线状曲线。肾脏超声可明确肾脏的大小、形态及有无结石、肾盂积水等。其发病常与湿热毒邪的侵袭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湿热侵袭:湿热邪毒侵袭,湿热蕴结膀胱,邪气壅滞,故小便黄赤涩痛。肾阴不足,湿热留恋:素体肾阴亏虚,或湿热久留,肾阴受损,肾虚膀胱热,故成本证。脾肾亏虚,湿热屡犯:病变反复发作,正气受损,脾虚及肾,致脾肾两虚,正虚之后,复感外邪,即可发病,或遇劳即可发病。
疏泄不利,气滞血瘀:湿热侵袭,肝失疏泄,或气机升降失常,气滞湿阻,可成本证;气滞不行,久则血脉瘀阻,常可造成病情缠绵难愈。膀胱湿热型:症见小便淋沥涩痛频急,尿色黄赤或混浊,小腹拘急疼痛,口干口粘或口苦,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方用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加减;尿血者方用小蓟饮子。
肾阴不足,湿热留恋型:症见腰酸,头晕耳鸣,口干,尿热尿痛,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肾清热利湿,方用知柏地黄汤或滋肾通关丸加减。脾肾亏虚,湿热屡犯型:症见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头晕,腰酸,口干不欲饮水,尿频尿热,尿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宜健脾补肾利湿,方用参苓白术散或参芪地黄汤加减。疏泄不利,气滞血瘀型:症见排尿不畅,小腹拘急疼痛,尿热尿痛,时有尿血,情绪不稳定,急躁易怒,口苦口粘,舌暗红有瘀色,脉弦细或细涩。
治宜理气活血利湿,方用丹栀逍遥散、五淋散、升清降浊汤或桂枝茯苓丸加王不留行、川牛膝、泽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