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慢性肾小球肾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442页(2118字)

病名。

本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疾病。本病以青壮年为最多见,其病程多超过一年以上,多为缓慢进行性,虽慢性肾炎可由急性肾炎转变而来,但多数一开始就是慢性肾炎过程。

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炎迁延不愈,病程在1年以上,则可转入慢性肾炎,其他细菌及病毒感染后并可引起慢性肾炎。本病多属免疫复合物性疾病,由于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或由于肾小球原位抗原与抗体形成后激活补体,引起局部组织损伤。也有的不是通过免疫复合物,而是由沉积于肾小球局部的细菌毒素、代谢产物等通过旁路系统激活补体,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而引起肾炎。另外,在局部免疫反应之后,非免疫介导的肾脏损害在慢性肾炎的发生与发展中亦起着重要作用,主要有肾小球病变引起肾内动脉硬化,加重了肾实质缺血性损害;肾血流动力学代偿性改变引起肾小球损害;肾性高血压能引起肾小球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肾小球系膜的超负荷状态可引起系膜区增殖,终至硬化。其病理类型包括系膜增殖性肾炎、膜性肾病、膜增殖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及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等,其中以系膜增殖性肾炎为最多,其次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增殖性肾炎及膜性肾病。慢性肾炎起病方式不一,有的起初并无症状,只是在体检时才发现有蛋白尿或血压升高;不少人则出现无力、浮肿、头痛、尿血,检查时则发现有尿蛋白、血压高或贫血;少数人起病较急,浮肿日益加重,尿中出现大量蛋白;另有极少数人一直无症状,最后出现疲乏无力、恶心和出血等,检查时已出现尿毒症。

总之,常见症状有水肿、血尿、高血压,以及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头晕头痛、腰酸腰痛、面色苍白等症,严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甚至消化道出血等。其浮肿程度不一,多数是轻度,见眼睑浮肿及踝部指凹性浮肿,但如高血压已引心衰时,则可出现重度浮肿,浮肿可历数周、数月或数年不等,然后浮肿消退、蛋白尿消失,但肾功能往往已经变坏;血压升高也多是中等度,但持续存在,伴头晕头痛,有时血压可很高,长期高血压常引起左心室肥大,并最终出现左心衰竭,另外,高血压还引起肾小动脉硬化症,进一步加重了肾小球的病变,一般认为血压很高时意味着肾病较重,损伤范围较大,但有些患者病变很重,血压也未明显升高;其眼底病变轻者可见动静脉交叉,重者小动脉变细,动静脉交叉压迫明显,甚者出现眼底出血、絮状渗出或视神经乳头水肿。实验室检查常出现中等或中等量以上的蛋白尿,其蛋白尿具有选择性,且常可由于大量蛋白的丢失而出现水肿。出现血尿是诊断慢性肾炎的另一重要依据,相差显微镜检查90%以上的肾小球源性血尿表现为变形红细胞尿,肾小球源性血尿并常伴有中等量的蛋白尿,血尿的增多常说明疾病处于活动期。

另外尚可出现管型尿,尿量或少或多,尿比重和尿渗透压也常随着病情的演变而出现变化。多出现轻度贫血,血色素的降低与血红细胞的降低成正比。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尤其在病变后期明显,晚期还可出现肾小管损害,酚红排泄试验、尿浓缩及稀释功能减退,并可见到电介质紊乱,如酸中毒和血钙降低等。

一般认为慢性肾炎的因素是脾肾虚损,其诱因和外感风寒湿邪有关。

脾肾虚损,脾失健运,肾气化无力;外邪入侵又使肺失宣降;肝失疏泄,三焦气机壅滞,气滞血瘀,水湿停留,故可成面部甚至全身浮肿。脾不升清,谷气下流,肾失固藏,精气下泄,肝失疏泄,精血不循常道,故可成尿蛋白。

肝脾肾气阴两虚,肝阳上亢,故可出现血压增高。肝肾阴虚,阴虚火旺扰血,或脾肾气虚,血失统摄,故见尿血。

肝脾肾俱虚,气血精化生不足,日久故见消瘦贫血之证。

肺肾气虚型:症见面浮肢肿,面色萎黄,少气乏力,易感冒,腰脊酸痛,舌淡,苔白润有齿痕,脉细弱。治宜补肾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加味。脾肾阳虚型:症见浮肿明显,面色白,畏寒肢冷,腰背酸痛或胫酸腿软,足跟痛,神疲纳呆或便溏,性功能异常如遗精、阳萎、早泄等,或月经失调,舌嫩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宜温补脾肾,方选附子理中汤或金匮肾气丸加减。肝肾阴虚型:症见目睛干涩或视物模糊,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脊酸痛或遗精或月经失调,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治宜滋养肝肾,方用六味地黄汤、麦味地黄汤加减。气阴两虚型:症见面色无华,少气乏力或易感冒,午后低热,或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长期咽痛,咽部暗红,舌质偏红,少苔,脉细弱。

治宜健脾益气,滋肾养阴,方用参芪地黄汤加味。兼外感:兼风寒外感者治宜疏风散寒,加用荆防败毒散或麻黄汤;兼风热外感者治宜疏风散热,加用桑菊饮、银翘散或麻杏石甘汤。兼水湿:见全身中度以上浮肿或胸腹积水,治宜利水除湿,加用五皮饮或大橘皮汤。兼湿热:见皮肤疖肿、疮疡,咽喉肿痛,脘闷纳呆,口干不思饮,小便黄赤,灼热、涩痛不利,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宜清热利湿,方加程氏萆薢分清饮、三仁汤、黄芩滑石汤等。兼湿浊:见纳呆,恶心呕吐,身重困倦,精神萎靡,血尿素氮、肌酐升高。治宜清热化浊,方加黄连温胆汤。兼瘀血:见面色黧黑或晦暗,腰痛固定或呈刺痛,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象细涩,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增加。

治宜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或桂枝茯苓丸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