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胰腺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447页(1580字)
病名。
本病是一种胰腺实质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上可分为慢性复发性胰腺炎和慢性无痛性胰腺炎两种,其中尤以前者为多见。
长期酒精中毒、蛋白质不足是慢性胰腺炎尤其是慢性复发性胰腺炎最常见的病因;其次是胰管系统阻塞性疾病,而由其他病因如代谢失常、感染、穿透性十二指肠溃疡等引起者均属少见。由急性胰腺炎转变成慢性胰腺炎者很少见。不少病人在临床上并无明显的病因。其早期病理特征是呈点状分布的病灶,其基本病变包括胰管中存在蛋白质堵塞物,腺泡细胞消失,胰管扩大和纤维化;随着病情的发展,腺泡和胰岛毁损及消失增多,且伴有不等程度的坏死、水肿、炎症;最后腺体大部被纤维组织和钙化所替代。
90%以上的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仅少数慢性无痛性胰腺炎无此症状,急性发作的病例,腹痛也可相当剧烈,进食多脂饮食和饮酒常可诱发,其疼痛可放射到左腰中背部或左肩部,痛重时一般止痛药无效,间歇发作一个时期后可变为持续性疼痛,最终出现胰腺功能不足的表现。主要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不良,症见食欲减退,胃胀,嗳气,厌食油腻,进食多则吸收不良而见脂肪泻,并伴体重减轻、消瘦,由于脂溶性维生素A、D等吸收不良而有皮肤粗糙、手足抽搐等;胰腺内分泌不足主要表现为糖尿病,2/3的病人糖耐量降低,半数左右的患者有显性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生一般出现在腹痛反复发作并持续几年,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不良时。
糖尿病病情一般较轻,很少发生昏迷和微血管病变,胰岛素易于控制,并对胰岛素敏感,易出现治疗性低血糖。常伴发胰腺假性囊肿,30%的患者可以在左上腹及脐上触及肿块,并伴有压痛及肌紧张;患者由于囊肿压迫,或胰头部水肿及纤维化压迫胆道系统,常可出现黄疸;并发胆道感染者可见腹痛发作,发热。
另外,由于胰腺假囊肿的压迫,可引起脾静脉血栓形成,造成脾脏肿大;血栓如伸延及门脉;也可发生门脉高压及胸膜水形成,少数患者伴有消化性溃疡和胰腺癌。实验室检查:血清和尿淀粉酶可轻度升高,当胰腺实质破坏较多时则不升高,而血清中胰型淀粉酶同功酶下降。
胰泌素80%~90%的患者减少,且碳酸氢盐的浓度降低;在胰泌素刺激后取胰液测定乳铁蛋白含量可见升高。服BT-PABA后6h尿中回收率下降。血清缩胆囊素可升高数倍。空腹血糖增高,葡萄糖耐量试验障碍。空腹血浆胰岛素大多正常,口服D860或静注胰高血糖素后,本病患者血浆胰岛素不上升者,说明胰岛贮备功能不足。血浆胰多肽进餐后不上升或下降者则有助于诊断。
粪便脂滴及肌纤维检查、类脂定量、脂肪吸收试验、B12吸收试验等,均有助于确定是否有吸收不良的存在。中医学认为情志不畅,忧思郁怒可伤肝脾,肝脾升降失常,气血运行不畅,而成本病。
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醇酒,可助湿生热,湿热蕴结,化热生燥,与宿食相结可成热实内结之证;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寒湿内生,寒湿内结可成寒实之证。脾胃虚弱、积滞不化证:症见胃脘胀痛,腹满便溏或稀,粪多油腻或食不化,1日数行,胃脘上腹痛拒按,食后胀痛加重,嗳逆不舒,食欲减退,体虚消瘦,苔滞腻,脉沉弦,病轻者时作时止,重者持续不解。治宜健脾养胃,消积导滞,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寒实结滞证:症见脘腹反复发作剧痛,胀满难消,拒按,汗出,呕逆不食,面色垢滞少华,苔薄或厚滞腻,脉弦紧或兼数。
治宜温中导滞,方用大黄附子汤加味。实热结滞证:症见脘腹反复发作剧痛,胀满难消,脘腹拒按、或痛串胁背,恶心呕逆,口干口苦,寒热并作,面色时红,苔厚黄腻,脉弦滑数。
治宜通里攻下,方用清胰汤合小承气汤加减(柴胡、黄芩、胡黄连、白芍、木香、元胡、大黄、厚朴、枳实、银花)。气血结实证:症见脘腹胀满疼痛,痛处不移,肿块拒按,嗳气,善太息,肌肤不泽,腹内肿块坚而不移,或渐增大,或肌肤发黄,舌暗瘀紫,脉弦细紧涩。治宜行气通瘀,调脾散结,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