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熊胆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470页(1459字)

中药名。

出《药性论》。为科动物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G.Cuvier或棕熊Ursus arctos L.的胆囊。黑熊身体肥大,头宽,吻部略短,耳大而圆,被长毛,颈侧毛尤长。

四肢粗壮;5趾均有爪,前足爪长于后足爪;前足腕部肉垫和掌部肉垫相接,相接间有棕色短毛分隔;后足跖部肉垫肥厚,其内侧无距毛。全身被黑毛,毛基灰黑色,毛尖乌黑,绒毛灰黑色。面部毛近于棕黄色,下颏白色。胸部有一明显的新月形白斑。栖于森林,有冬季睡眠习性。多白天活动,能直立行走,善爬树和游泳,多独居。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以东北及华北较多。

棕熊体大,头圆而宽,吻长,鼻宽,耳大,肩部隆起。四肢粗大,5趾;前足爪较后足爪长,前足腕部的肉垫细小,后足跖部的肉垫宽厚,并在其内侧具距毛。

尾短。全身为棕黑色,头部较浅,稍带褐色;腹面毛色比背部浅暗;四肢黑色;有些幼兽有一白色的环,自胸部向上延伸至颈背。生活习性与上种相近。分布东北、华北和陕西、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甘肃等地。

一般于冬季捕捉,捕获后,剖腹取胆,割时先将胆口扎紧,割取后小心剥去胆囊外附着的油脂,用木板夹扁,悬挂于通风处阴干,或置石灰缸中干燥。不宜晒干或烘干,以防腐臭。

干燥胆囊呈长扁卵形,上部狭细,下部膨大,长10~20厘米,宽5~8厘米。表面灰黑色或棕黑色,显光泽,有皱褶,囊皮薄,迎光视之,上部常呈半透明。

质坚硬,破开后,断面纤维性。囊内藏有干燥胆汁,习称“胆仁”,呈块状、颗粒状、粉末状或稠膏状。

有光泽,颜色不一,金黄色透明光亮如琥珀,质松脆,味苦回甜者习称“金胆”或“铜胆”;黑色、质坚而脆或呈稠膏状者,习称“墨胆”或“铁胆”;黄绿色、光亮较差、质亦较脆者习称“菜花胆”。气微清香或微腥,入口溶化,味极苦,清凉而不粘牙。

以个大、胆仁金黄色、明亮、味苦回甜者为佳。去净皮膜,研成细末用。

味苦,性寒。入肝、胆、脾、胃经。

清热,镇痉,明目,杀虫。治热黄,暑泻,小儿惊痫,疳疾,蛔虫痛,目翳,喉痹,鼻蚀,疔痔恶疮。

《唐新修本草》:“疗时气热盛变为黄疸,暑月久利,疳慝心痛。”《日华子本草》:“治疳疮,耳鼻疮,及诸疳疾。”《本草纲目》:“退热,清心,平肝,明目去翳,杀蛔、蛲虫。”内服:入丸、散,0.15~0.3克。

外用:研末调敷或点眼。恶防己、地黄。

凡实热之证,用之咸宜。①治小儿惊痫瘛疭:熊胆二大豆许,和乳汁及竹沥服。并得去心中涎(《食疗本草》)。

②治小儿奶疳黄瘦,体热心烦:熊胆0.3克,青黛15克,蟾酥15克,黄连末15克,黄0.3克。

上药,都研如粉,以胆汁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粥饮下5丸,日3服,量儿大小,加减退之。

③治小儿疳疮蚀鼻:熊胆0.15克。以汤化,调涂于鼻中。

(上2方出《圣惠方》)。④治蛔心痛:熊胆如豆大,和水服(《外台秘要》)。

⑤治五痔十年不瘥:涂熊胆,取瘥止(《备急千金要方》)。⑥治风虫牙痛:熊胆9克,片脑1.2克。

上为末,用猪胆汁调搽患处(《摄生众妙方》)。主含胆汁酸类的碱金属盐,又含胆甾醇及胆色素。从黑熊胆中可得20%的牛磺熊脱氧胆酸,此为熊胆主要成分,被水解则生牛磺酸与熊脱氧胆酸。

熊胆又含少量鹅脱氧胆酸及胆酸。

熊脱氧胆酸为鹅脱氧胆酸的立体异构物,乃熊胆的特殊成分。现代药理研究①镇痉作用:其解痉原理与罂粟碱相似。

②抗惊厥作用:熊脱氧胆酸钠对士的宁引起的小中毒有解毒作用,与鹅脱氧胆酸钠及胆酸钠合用能增强其解毒作用。③对心脏的影响:其水溶液对离体蛙心少量兴奋,大量抑制。

上一篇:熊骨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