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囊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636页(1669字)

病名。

是由食入肉中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各部位所引起的疾病。本病多发于我国北部地区,主要由于饮食不卫生引起。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理:猪绦虫病患者是囊虫病的传染源,感染方式有自体感染和异体感染两种。自体感染,见于猪涤虫病与囊虫病合并存在的患者,又可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前者是指患者饮食不卫生,手指污染粪便中的虫卵后,又经口感染;后者是由于患者呕吐等使绦虫的妊娠节片反流至十二指肠或胃,虫卵受消化液作用,六钩蚴脱囊孵出引起感染。

二是异体感染,是指由于食用污染绦虫卵的生菜、生水,或与猪绦虫病患者接触而感染。囊虫病的病变部位以脑、皮下组织及肌肉为多见,眼囊虫病也不少见。

其中以脑部病变最为严重。西医诊断:脑囊虫病,占全部患者的2/3以上,按病变部位和病理,又可分为以下四型。

皮质型:以癫痫为常见症状,表现为局限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甚者可出现癫痫持续状态。皮质内囊虫较多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呕吐,或有视力障碍、复视、幻觉等。不少患者伴有神经官能症症状,如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等。脑室型:以第四脑室囊虫病为多见,表现为活瓣综合征,症见急转头时突然发生剧烈头痛、呕吐或伴循环呼吸衰竭,甚至可因小脑扁桃体疝立即死亡;由于第四脑室孔被囊虫阻塞,可出现颅内高压症,见颈项直和强迫头位。

软脑膜型:主要表现为囊虫性脑膜炎,以脑底与颅后凹部多见,症见头痛、眩晕、呕吐、颈强直、耳鸣、听力减退、共济失调。面部发麻等。混合型:多表现为皮质型和脑室型合并存在,上述神经精神症状更为显着。眼囊虫病,多为单眼病变,可寄生于眼内任何部位,而以玻璃体和视网膜下最为常见,位于视网膜者可引起视力减退,并引起视网膜剥离;位于玻璃体或前房内者可见黑点或黑影飘动,检查可见玻璃体混浊、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和继发性青光眼。

体征:脑囊虫病和眼囊虫病常伴有皮下囊虫结节,主要见头部及躯干部,四肢邻近躯干部亦较多见,结节呈圆形或椭圆形,质坚实,与皮肤无粘连、无压痛,可在皮下自由滑动,常分批出现,并逐渐自行消失。眼囊虫病者,裂隙灯检查可见囊虫结节为一灰白色或蓝色的圆形囊泡,周围有金黄色反射圈,用电刺激后可见虫体蠕动。实验室检查:血象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高;弥漫性脑囊虫病与并发脑积水者脑脊液压力常显着增高,脑室型和脑底囊虫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细胞与蛋白常轻度增高;脑囊虫病晚期,部分患者X线可见头颅钙化阴影;脑室造影在脑室型可见梗阻性脑积水,第四脑室梗阻部分有充盈缺损,软脑膜型可见交通性脑积水,有脑膜粘连现象;脑部CT可显示囊虫寄生的部位和数量;皮下囊虫结节活检,外观白色光滑,内含囊液,有乳白色颗粒,系头内凹的虫体,在其顶端有吸盘及小钩。素体虚弱,饮食不洁,致虫邪入侵、寄生于人体,使得体内津液运行受阻,产生痰浊,痰随气机上升下降,为害全身;痰阻日久伤脾,脾运不健,化源不足,故见气血不足之证。

①痰核积累:症见皮里膜外出现痰核,大者如枣,小者如豆,少则几个,多则数百个,不红,不热,不痛,不痒,触之坚硬,推之可移,常见于头部,躯干及四肢近端等处,常分批出现,可自行消失。多伴有头晕,乏力,纳呆,舌体胖嫩,舌苔滑腻,脉濡滑。

治宜除痰化瘀杀虫,兼以健脾益气,方用囊虫散(姜半夏、陈皮、雷丸各30克,茯苓、白芥子各40克,苡仁50克,共研细末,每服15克,日2次)。②痰浊引动肝风:症见肢体搐动,或癫痫发作,甚则癫痫持续不止,神志不清,平素可见神情呆滞,舌体胖大或舌体震颤,苔腻,脉弦滑。

治宜涤痰熄风,兼以健脾祛湿,方用二陈汤加味。③痰浊扰心:症见神情淡漠,喃喃自语,语无伦次,或见躁狂不宁,妄言骂詈,伤人毁物,或见幻听、幻视、幻觉,舌体胖大,色淡或红,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或滑数。治宜涤痰开窍,杀虫散结,方用涤痰汤加味。属癫证者,加理气开窍药物;属狂证者,加涤痰泻火药物。

④痰浊蒙闭清窍:症见头痛脑胀,或见呕吐痰涎,耳鸣眩晕,视物不清,甚至失明,舌淡,体胖,苔白厚腻,脉滑。治宜涤痰降逆,健脾利湿,方用温胆汤加味。

上一篇:蘼芜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