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
书籍:中医辞海中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48页(530字)
基础理论名词。
十二经脉之一。原称脾足太阴之脉。
出《灵枢·经脉》。
本经自足大趾的内侧端(隐白)起始,经核骨(第一跖趾关节)后面,向上到达内踝骨的前边(商丘),在三阴交穴处与足厥阴、足少阴两经交会,再沿胫骨内缘,向上交叉浅出于足厥阴肝经的前边;经达膝关节,沿大腿内侧前边,进入腹腔,入属脾脏,联络胃府,再向上贯穿膈肌,挟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通过膈肌,流注心中。脉气由此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舌根强痛,腹胀,嗳气,胃痛,呕吐,心烦,泄泻,黄疸,身体沉重,动作不利,不能卧,膝股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用等。《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