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肝硬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220页(1667字)

病名。

肝硬化是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长期、反复损害肝脏,致肝细胞呈弥漫性变性、坏死和再生,同时有结缔组织弥漫性增生,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重建,使肝脏变硬、变形,肝脏血液循环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变。肝硬化在欧美地区主要是由酒精中毒引起,在我国主要是由乙型肝炎引起。肝炎后肝硬化主要由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发展而来;血吸虫病肝硬化;酒精中毒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心源性肝硬化;代谢性肝硬化;梅毒性肝硬化;原因不明的肝硬化;肝硬化的基本病理为肝细胞再生结节形成,结节周围有纤维组织包绕和病变呈弥漫性累及全肝。肉眼见肝脏大小不一,表面呈结节状,肝脏包膜增厚,质地变硬,体积大小不一,切面可见无数类圆形结节,呈黄褐色或黄绿色,周围绕以淡粉色或灰白色纤维组织,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常因结节压迫受窄,肝外门静脉主管及分支管腔变粗,管壁变硬。

光镜下可见广泛的纤维组织增生,正常小叶结构破坏,形成假小叶,假小叶内肝细胞大小不一,排列紊乱,间隔富含网状纤维及薄壁血管,胶原纤维增生程度不一,间隔不以汇管区为中心,并可完整地环绕于结节周围,间质中常有炎症反应。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上腹胀满、体重减轻、疲倦乏力、腹痛、皮肤粘膜及牙龈、口腔、鼻腔出血、瘀斑,或可见神经症状,如兴奋、木呆、嗜睡、躁狂等表现;体征:面色黝黑、手掌纹理和皮肤皱折等处黑色素沉着、黄疸、发热、腹壁静脉怒张、腹水、胸水、肝脾肿大、男性乳房女性化、体毛减少、睾丸萎缩、女性经少或闭经;理化检查:肝功能失代偿期可见全血象减低、尿中出现蛋白或管型、尿胆原增加,有黄疸者尿胆红素阳性;肝功能见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血清絮浊试验阳性,溴磺酞钠和吲哚氰绿试验阳性,血清胆红素升高,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血清胆碱酯酶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清单胺氧化酶活性增高、β氨基葡萄糖酶总活动力及其同功酶A增加、脯氨酰羟化酶活性升高、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增高等都提示肝脏纤维化;血氨检测可鉴别昏迷是否肝原性;腹水检查其是漏出液或是渗出液,有无感染,在鉴别诊断上有意义;超声波、CT、食道钡餐造影、肝穿刺活检等都有助于本病的确诊。

常见并发症有:上消化道出血,感染,肝性昏迷,原发性肝癌,肝肾综合征,门静脉血栓形成。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情志抑郁,饮食不节,湿热内蕴,或肝炎失治,伤害肝脾,累及肾脏,形成肝脾肾三脏俱病;久病肝阴暗耗,肾精亏虚,则虚火内炽而动血;若肝失疏泄,则气滞血瘀,瘀血内着,壅遏络道,成为癥积;癥积凝滞,气血受阻,脾运不健,水湿不行;肾气不足,既不能气化膀胱,又不能温运脾阳,而致水湿停聚,发生肿胀。⑥辨证论治:早期肝硬变:肝脾不调,湿热阻遏:症见腹胀胁痛、脘闷食少、嗳气后腹胀减轻,少量腹水、心烦口渴、身困乏力,尿色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宜疏肝和脾、清热利湿,方用四逆散合茵陈四苓汤加味。肝肾阴虚,虚火动血:症见全身无力,肢体消瘦,午后潮热,两颧微红,盗汗,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常见口鼻出血,蜘蛛痣,肝掌,尿色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弦细数。治宜滋补肝肾,清热凉血,方用一贯煎或六味地黄丸加味。

气虚血瘀,脉络阻滞:症见肝脾肿大,质地较硬,蜘蛛痣,肝掌,肢体倦怠,舌黯边有瘀斑,脉沉弦无力。治宜补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鳖甲煎丸加减。晚期肝硬变:肝郁气滞,脾虚湿阻:症见脘腹胀大,叩之如鼓,青筋暴露,两胁胀痛,嗳气或矢气后,脘腹胀减,食欲不振,面色萎黄,下肢浮肿,小便短涩,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弦。治宜疏肝理气,健脾利湿,方用柴平汤加减。瘀血停着,水湿泛滥:症见腹肿大,不欲食,腹壁青筋暴露,胁下有硬块按之不移,形体消瘦,两目黯黑,皮肤粗糙,齿衄,大便溏泻,色黑,朱砂掌,蜘蛛痣,小便不利,舌暗红,苔白干,脉沉细弦涩。治宜益气行水,祛瘀生新,方用实脾饮合失笑散加减。

脾肾阳虚,水气不化:症见面色晦暗,畏寒肢冷,体倦嗜卧,腰酸腿软,腹胀,腹水,小便短少,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治宜温阳健脾,补肾泻水,方用济生肾气丸加减。

上一篇:肝常有余 下一篇:肝痛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