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易激综合征*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226页(1524字)
指由于肠管运动与分泌功能异常,对刺激有过度的反应或反常而表现出的一组临床症群。
本病过去有结肠功能紊乱、结肠痉挛、粘液性结肠炎、过敏性肠炎等名称,但实际上本病肠道并无结构上的缺陷,也无炎症存在,且其功能性异常也不仅限于结肠。本病女性为多,约占胃肠疾病的18%。病因主要有:精神刺激或情绪波动常是促进本病发生、发展和恶化的因素。有些患者常因饮食粗硬、油腻、生冷或对某些食物过敏而加重或诱发;某些有损肠道粘膜的药物,润肠剂或轻泻剂也常引起本病的复发。
有些患者患肠道感染后,可能会使直肠对压力刺激的阈值改变,从而使结肠生理反射亢进或减弱,因此可遗留下肠道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持续迁延或反复不愈。另外如有些患者对气候环境的寒冷、阴湿等敏感而发作;先天性平滑肌反应性异常者则多自从幼年即发病,家族中常有类似病症者,提示本病有遗传倾向。
纤维结肠镜可见肠管痉挛,充气激惹性疼痛,粘液分泌可能增加,或可有轻度充血、水肿,而活体组织检查并无明显的病理改变。诊断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腹泻型(神经性腹泻)、便秘型(痉挛性便秘、痉挛性结肠炎)、腹泻便秘交替型和粘液便型(粘液性肠炎),本病对于精神活动、饮食不适、气候改变、工作烦乱等因素应激明显,每易诱发;其病理多为慢性、反复发作性,其多次发作的持续时间差异很大,并可自行缓解;本病大多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消瘦、脱水等表现。
腹痛是便秘型最突出的表现,部位多在左下腹部,少数位于脐旁,多在食后或多种因素激惹发作,持续时间不定,因结肠肌层持续性收缩者常为紧缩样病,因结肠充气者则呈胀闷病,左半结肠排空后疼痛可缓解;便秘是由结肠痉挛引起,其粪便呈羊粪状或栗子状干硬便,有时粪便外包有透明粘液;其腹泻可为稀溏或水样便,非脂肪性,量不等,排便多在早餐前后或傍晚,多无里急后重,有时排透明粘液便,或水粪分解便,腹泻多伴有肠部串鸣,少数有腹痛;常伴有消化不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和一些精神症状;在体征上,有时可触及乙状结肠肠段,有时腹部有敏感性压痛,直肠指检可有痉挛性触痛,无脓血带出。理化检查:大便中可有粘液;X线检查可见钡餐迅速充盈小肠和结肠,小肠通过迅速,时间显着缩短,结肠肝脾曲可见多量积气,便秘型患者可见结肠袋加深或有局限性痉挛,严重病例可见降结肠以下结肠袋消失,结肠腔变细呈直管样索条征,或变细和轻度扩张交替出现;纤维结肠镜检查在有粘液便患者可见某段局部肠腔分泌物增多,或有轻度水肿样反光增强,但无粘膜损伤。中医学认为本病常因精神因素引起,恼怒忧郁则伤肝,肝失条达疏畅,则气滞不行,肝气乘脾,致脾胃升降失常,而致本病;或因饮食不节则伤脾,脾胃受伤则腐熟运化水谷功能失常,升降失司,因致本病;另外,外感风寒暑湿邪气内伤脾胃,或风寒犯肺,肺胃不和,或暑湿困脾,湿浊下注,皆可引起本病的发生。肝气乘脾症见腹胀腹痛,窜鸣泄泻,泻痢多为稀水,粪水挟气,水气俱下,泻后痛缓,每因神志抑郁、精神恼怒和情绪紧张发病,苔薄,脉弦。
治宜疏肝健脾,理气燥湿,方用痛泻要方合平胃散加味。脾胃虚弱:症见水谷不化,食少纳差,大便时溏时泻,腹胀不舒,面色萎黄,身倦肢乏,每因饮食不节,进食生冷油腻而泄泻加重,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宜健脾和胃,理气渗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味。寒湿阻滞大肠:症见便溏或腹泻,粪质清稀或痢下纯白粘冻,伴有腹痛或里急,头身重困,脘闷纳呆,或见四肢不温,腰酸怕冷,舌淡,苔薄白腻,脉濡缓。
治宜温化寒湿,方用胃苓汤加味。气机郁滞:症见大便秘结,欲解不能,粪如羊屎,排时努挣难下,或腹痛甚,腹胁气胀攻痛,嗳气频作,能食而不敢多进,苔薄腻,脉弦。治宜理气行滞,方用六磨汤或五磨饮子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