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板蓝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378页(1778字)

中药名。

见《本草纲目》。别名:靛青根、蓝靛根、靛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tinctoria L.和草大青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根;或爵床料植物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的根茎及根。①菘蓝为2年生草本。

主根深长,直径5~8毫米,外皮灰黄色。茎直立,高40~90厘米,叶互生,基生叶较大,具柄,叶片长圆状椭圆形;茎生叶长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在下部的叶较大,渐上渐小,长3.5~11厘米,宽0.5~3厘米,先端钝尖,半抱茎,全缘或有不明显的细锯齿。

阔总状花序;花小,直径3~4毫米,无苞,花梗细长;花萼4,绿色;花瓣4,黄色,倒卵形;雄蕊6,4强;雌蕊1,长圆形。长角果长圆形,扁平翅状,具中肋。

种子1枚。花期5月。果期6月。分布在内蒙古、陕西、甘肃、江苏、贵州等地,常为栽培。

②草大青与菘蓝相似,但全株有长毛,叶基垂耳箭形。③马蓝为多年生草本,灌木状。

野生或栽培。上述植物的叶或带幼枝的叶(大青叶)以及叶的加工制成品(青黛、蓝靛)亦供药用,见专条。初冬采挖,除去茎叶,洗净晒干。①板蓝根:为植物菘蓝或草大青的干燥根。

呈细长圆柱形,长约10~20~30厘米,直径3~8毫米。表面浅灰黄色,粗糙,有纵皱纹及横斑痕,并有支根痕,根头部略膨大,顶端有一凹窝,周边有暗绿色的叶柄残基,较粗的根并现密集的疣状突起及轮状排列的灰棕色的叶柄痕。质坚实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至浅棕色,木质部黄色。

气微弱,味微甘。主产河北、江苏、安徽等地。②马蓝根:为植物马蓝的干燥根茎及根。

为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习用。根茎呈圆柱形,膨大的节上着生细长的根,节的上方残留短的地上茎。折断面中央有髓。根细长而稍弯曲,表面有细皱纹。

拣净杂质,洗净,润透,切片,晒干。味苦,性寒,无毒。入肝、胃经。清热,解毒,凉血。

治流感,流脑,乙脑,肺炎,丹毒,热毒发斑,神昏吐衄,咽肿,痄腮,火眼,疮疹。内服:煎汤,15~30克。

体虚而无实火热毒者忌服。①治流行性感冒:板蓝根30克,羌活15克。

煎汤,1日2次分服,连服2~3日(《江苏验方草药选编》)。②治肝炎;板蓝根30克。

水煎服(《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③治肝硬化:板蓝根30克,茵陈12克,郁金6克,苡米9克。

水煎服(《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④治痘疹出不快及倒靥:板蓝根30克,甘草0.9克(锉,炒)。

上同为细末,每服1.5~3克,取雄冠血三两点,同温酒少许,食后,同调下(《阎氏小儿方论》)。⑤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板蓝根、山慈菇各30克,连翘24克,甘草18克,青黛3克(冲服)。上药用水浸泡半小时,放入大砂锅内,放清水800~1000毫升,煎成500毫升,分为10份,装入小瓶。4岁以上儿童每天服1次,每次150毫升;1~3岁每次服10毫升,每天1次,温服(《全展选编·爱国卫生》)。菘蓝的根部含无色油状液体1-硫氰酸-2-羟基-3-丁烯,另含(+)5-乙烯噁唑烷-2-硫酮、腺甙、棕榈酸、β-谷甾醇及蔗糖等。尚含靛蓝、靛玉红及精氨酸等。

欧菘蓝根含芥子甙及多种氨基酸、蔗糖等。药理作用:①抗菌抗病毒作用:菘蓝根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有人认为有效成分是靛甙,但实验证明,靛甙在体内外皆无抗菌作用,抗病毒作用亦不突出,在体内排泄又快,故有效成分尚待研究。

②抗钩端螺旋体作用:1:100以上的板蓝根或大青叶,在试管内均有杀钩端螺旋体的作用。

③解毒作用:据报道,犬用板蓝根、黄连粉与藜芦同服(各2.0克/公斤),能解藜芦毒,降低死亡率;若藜芦中毒后再用之,则无效。临床报道:①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用板蓝根9克煎服,每日1剂,连服5天。

治疗用50%或200%板蓝根注射液每次2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3次。据观察,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消除早期炎症,使邪热外达的功效。

②防治流性性腮腺炎:用板蓝根60~120克,小儿减半,每日1剂煎服。③治疗感冒:以100%板蓝根注射液肌肉注射,视年龄及病情每次1~6毫升,每日2~4次。④治疗传染性肝炎:用板蓝根30克,每日1剂煎服。⑤治疗暴发性红眼:用板蓝根制成10%或5%眼药水,每日滴眼4次。

⑥治疗单纯性疱疹口炎:取板蓝根30克,制成60毫升煎液,1~3岁小儿每次10~20毫升,日服3次。

上一篇:枇杷膏 下一篇:中医辞海中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