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蒺藜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387页(1509字)
中药名。
见《本草衍义》。别名:蒺藜、蒺藜子、白蒺藜、杜蒺藜、硬蒺藜。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果实。原植物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株密被灰白色柔毛。
茎匍匐,由基部生出多数分枝,枝长30~60厘米,表面有纵纹。双数羽状复叶,对生,叶连柄长2.5~6厘米;托叶对生,形小,永存,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小叶5~7对,具短柄或几无柄,小叶生长椭圆形,长5~16毫米,宽2~6毫米,先端短尖或急尖,基部常偏斜,上面仅中脉及边缘疏生细柔毛,下面毛较密。
花单生腋间,花梗丝状,萼片5,卵状披针形,花瓣5,黄色,倒卵形,花盘环状;雄蕊10,生于花盘基部,其中5枚较长且与花瓣对生,子房上位,柱头5。果五角形,直径约1厘米,由5个果瓣组成,成熟时分离,每果瓣呈斧形,两端有硬尖刺各1对,先端隆起,具细短刺。每分果有种子2~3枚。花期5~7月。
果期7~9月。生于砂丘、路旁。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秋季果实成熟时,将全株割下,晒干,打下果实,碾去硬刺,簸净杂质。干燥果实由5个小果聚合而成,呈放射状五棱形,直径6~10毫米,有的单独存在。小果表面绿白色或灰白色,背部隆起,有许多网纹及小刺,并有1对长刺和1对短刺,经碾除硬刺者,则可见有残存的断痕及表面的网纹。质坚硬,刺手,切断面可见白色或黄白色有油性的种仁。无臭,味苦辛。
主产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炮制时,蒺藜:漂去泥沙,除净残留的硬刺。
盐蒺藜:取去刺的蒺藜,用盐水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晒干。(每蒺藜100斤,用盐2.8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
味苦辛,性温。入肝、肺经。
散风,明目,下气,行血。治头痛,身痒,目赤肿翳,胸满,咳逆,癥瘕,乳难,痈疽,瘰疬。《神农本草经》:“主恶血,破癥结积聚,喉痹,乳难。”内服:煎汤,6~9克;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研末撒。血虚气弱及孕妇慎服。
①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刺蒺藜120克(带刺炒,磨为末),胡麻仁60克(泡汤去衣,捣如泥),葳蕤90克,金银花30克(炒磨为末)。四味炼蜜为丸。早晚各服9克,白汤下。②治眼疾,翳障不明:刺蒺藜120克(带刺炒),葳蕤90克(炒)。共为散。每早食后服9克,白汤调服。
③治胸痹,膈中胀闷不通或作痛:刺蒺藜1斤,带刺炒,磨为细末。每早、午、晚各服12克,白汤调服。(①方以下出《方龙潭家秘》)。④治通身浮肿:杜蒺藜日日煎汤洗之(《圣惠方》)。⑤治急引腰脊痛:捣蒺藜子末,蜜和丸。酒服如胡豆大2丸,日3服。(《外台秘要》)。⑥治牙齿出血不止,动摇:白蒺藜末旦旦擦之(《本草纲目》)。
⑦治牙齿动摇疼痛:刺蒺藜,去角生研15克,淡浆水半碗,蘸水入盐温漱(《御药院方》)。果实含山柰酚、山柰酚3-葡萄糖甙、山柰酚3-芸香糖甙、刺蒺藜甙、过氧化物酶。
干果含脂肪油3.5%及少量挥发油、鞣质、树脂、甾醇、钾盐,微量生物碱等;又含皂甙1.47%。种子含生物碱哈尔满和哈尔明碱,不含皂甙。
药理实验表明①降血压作用:白蒺藜水浸液、乙醇一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对麻醉动物有降压作用。其生物碱部分对犬血压无影响,但可抑制蛙心,水溶性部分有中度降压作用。②利尿作用:白蒺藜在印度民间作为利尿剂用。③蒺藜生物碱及水溶部分均能抑制大鼠小肠的运动,与乙酰胆碱表现拮抗。
植物提取物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生长。植物中含有毒性剂量的亚硝酸钾,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而产生窒息。
蒺藜 1.植物全形 2.花 3.果实
刺蒺藜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