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虎骨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423页(1489字)

①人体部位名。

即腕骨。见腕骨条。②中药名。见《本草经集注》。

科动物Panthera tigris L.的骨胳。分布东北、华南等地。

全年皆可捕捉,冬春两季较多。捕得后剥去皮肉,留下四脚爪上的皮毛和爪,以保持完整,并便于与其他兽类的骨胳区别。

再剔净残存筋肉,阴干。商品有整架和零骨之分,整架虎骨稍带肌肉和结缔组织,并富油性。

头骨较圆,背腹面侧扁,吻部短,额骨平,前额上部有一浅槽,顶骨后面常有一脊棱,颧骨粗大,向外展出,眼眶下面各有一椭圆形透孔,孔面斜向。上颚骨生有门齿3对,犬齿1对,臼齿4对,下颚骨生有门齿3对,犬齿1对,臼齿3对,共有牙齿30个,门齿较小,犬齿呈圆锥形,强大而锐利,并略向内弯曲,臼齿呈“山”字形,锯齿状,上颚最后1对臼齿幼虎常不显着,均呈白色或浅黄白色,有光泽,齿基深入颚骨内部,故习称“坐骨生牙”。

颈椎7节,第1颈椎呈蝶形,第3~7颈椎呈鞍形。胸椎13节,每节上面有一较长的棘状突起,两侧联结有肋骨13对,肋骨近脊处呈圆形,近胸部呈扁形,作弓背状,向内弯曲,另一端与胸骨衔接。腰椎7节,两侧有较长的棘状突起。荐椎3节常愈合成为一块,上面可见3个棘状突起。

尾椎22~28节,多为双数,节中间稍突出。坐骨1具,呈长方形,左右对称。肩胛骨两块,呈扇状半圆形,近中央部很薄,在外面有一条脊状突起。虎的腿骨有明显的棱,上节均为一根独骨,下节两骨合成。

前肢上节下端靠近骨环处侧面有一扁长孔,习称“凤眼”;下节两骨相似并立,形略扁,略呈扭曲状,但一根较长。后肢上节圆柱形,能四侧放平而不幌动,上端内侧有一圆轴,下端有长圆形的凹槽,为膝盖骨的所在处。膝盖骨(即虎胫)呈长圆形,内面光滑,厚而坚重,常带有舌状筋。下节主骨粗大,呈三棱柱形,另一根很细,习称“邦骨”。

前足5趾,后足4趾,趾端均具短爪钩。虎骨的表面均呈黄白色或灰白色,细腻而油润。体较重,质坚实。断面可见中间空隙约占三分之一,其内骨髓形成丝络网状,为灰黄色。

气腥。如用毒药杀死,其骨发黑者,不可入药。主产东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以东北产的品质为优。

炮制①虎骨:去净筋肉,洗净,阴干,临用时敲碎。

②油虎骨:取净虎骨,置锅内用麻油炸酥,或抹麻油后用火烤酥。③醋虎骨:取沙子,置锅内炒至轻松,加入净虎骨,炒至黄色,筛去沙子,将虎骨乘热倒入醋内淬酥,取出晾干(每净虎骨100斤,用醋20~30斤)。味辛,性温,无毒。

入肝、肾经。追风定痛,健骨、镇惊。治历节风痛,四肢拘挛,腰脚不随,惊悸癫痫,痔瘘脱肛。《本草纲目》:“追风定痛,健骨,止久痢脱肛,兽骨骾咽。”内服:煎汤,9~15克;浸酒或入丸、散。血虚火盛者慎服。①治白虎风走注疼痛,两膝热肿:虎胫骨(涂酥炙)、黑附子(炮裂去皮脐)各30克。上为末,每服温酒调下6克,日再服(《经验后方》)。

②治筋骨节急痛:虎骨和通草煮汁,空腹服0.5升,覆盖卧少时,汗即出(《食疗本草》)。

③治大肠痔漏并脱肛:虎胫骨2节,蜜60克。

炙令赤,捣末,蒸饼丸如桐子大。每服凌晨温酒下20丸(《胜金方》)。

④治汤火灼伤:虎骨炙焦研敷(《龚氏易简方》)。⑤治痢久下,经时不愈者(休息痢):虎骨炙令黄焦,捣末饮服方寸匕,日3次(张文仲)。药理作用①消炎作用:虎骨胶对大甲醛性“关节炎”具有一定程度的消炎作用。

10%虎骨粉混悬剂对大鼠甲醛性和蛋清性“关节炎”,均有显着抑制作用,其消炎作用是通过神经系统影响肾上腺皮质功效所致;另外,亦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这与消炎作用可能也有一定关系。

②镇痛作用:初步观察虎骨胶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上一篇:虎挣散 下一篇:虎骨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