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523页(1499字)
病名。
肺栓塞是静脉或右侧心腔内栓子脱落后流入肺动脉者。肺栓塞可引起三种反应,一是急性肺源性心脏病;二是肺梗塞;三是只表现为呼吸困难加重。本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成年发病率为15%~64%,80岁以上者高达70%。
西医病因病理:血栓阻塞肺动脉:这种栓子多来自周围深静脉,其中以下肢深静脉及盆腔静脉最为多见。
肺脂肪栓塞:以下肢骨折最为多见,有时发生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过程中,肾移植、肾周围充气造影以及烧伤时。空气栓塞:多由静脉注射过程中,流产、胸部外伤或人工气胸、气腹时发生。
细菌栓塞:下肢化脓性静脉炎和先天性心脏病,如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常并发细菌性心内膜炎,当赘生物位于右心时,便可产生菌栓。凝血机制改变:血小板变性、高脂血症、应用性激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手术后血凝机制改变、先天性抗凝血第Ⅲ因子缺乏、口服避孕药等均可诱发血栓形成并形成肺栓塞。
肺栓塞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肺栓塞是大块栓子阻塞到肺总动脉处,或阻塞在左右肺动脉交叉处,有时阻塞在右心腔和肺动脉瓣处,还有多数栓子堵塞在左右肺动脉,同时右心室扩大,左心室严重缺血、缺氧,心内膜下心肌常有多发性坏死灶。
慢性肺栓塞是栓子或多个栓子分别阻塞在左右肺动脉或部分双侧分支动脉,双侧心室肥厚,右心室扩大较左心室明显。急性肺原性心脏病:由于50%以上的肺动脉突然阻塞,表现为突发休克、血压降低和主要器官灌注受阻,面色苍白,疲倦、出冷汗,恶心呕吐、烦躁或表情呆滞。此类患者临床较少见。
急性肺梗塞:主要表现为胸痛,疼痛多在右胸或右后侧胸,或见心前区疼痛,或见咯血、呼吸困难、哮喘等。多数有不同程度的发烧,呼吸急促,或出现紫绀。
急性肺栓塞可闻及肺动脉第二音亢进,时有窦性心动过速或出现早搏;慢性肺栓塞亦可闻及肺动脉第二音亢进。慢性肺栓塞可闻及干湿罗音,少数有胸膜摩擦音。
慢性肺栓塞可见肝脾肿大、四肢水肿及下肢静脉曲张。理化检查: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可升高,但无特异性;血气分析可见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降低;本病患者胸部X线75%可见肺浸润,45%可见胸腔积液,部分患者的X线可表现为肺不张、同侧膈肌升高、肺动脉、奇静脉和上腔静脉扩张,心脏X线可见影像扩大,以右侧为主;肺血管造影可以反应肺血管受损的情况,对评定肺动脉阻塞的部位和程度有价值,尤其在大血管阻塞时表现明显,但有一定危险性;肺核素扫描可见被阻塞的肺动脉供应区放射性分布稀少或缺损;心电图可见电轴明显右偏、肺型P波、Ⅰ导联S波加深、Ⅲ导联Q波明显和T波倒置、右侧心前区导联T波倒置,以及完全和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S-T段降低或升高、窦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等。中医学认为久病大病之后,气血亏损,功能失调,复因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用力排便或行走过早、手术外伤等,致使痰阻血瘀,痰瘀阻滞脉道,气血逆乱,而成本病。气滞血瘀症见心悸气短,乏力,心烦胸闷,胸痛,舌暗,脉结代或沉涩。
治宜益气活血化瘀,宣阳通痹,方用补阳还五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痰浊中阻,肺失宣降症见咳嗽痰少,气短,气喘不能平卧,舌淡,苔白腻,脉沉弦。治宜健脾燥湿祛痰,宣肺降逆,止咳平喘,方用二陈汤合定喘汤加减。气阴两虚,阴虚内热症见胸痛,心慌气短,自汗乏力,五心烦热,口干,咳嗽,痰中带血,舌红少津,苔少,脉沉细。
治宜益气养阴,清热凉血,方用生脉饮合百合固金汤加减。阳气虚脱,气机逆乱症见面色苍白,四肢逆冷,心悸多汗,气短乏力,神情呆滞,尿少,紫绀,呼吸短促,或烦躁不安,舌淡,苔少,脉微欲绝。
治宜温经散寒,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合通脉四逆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