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经行吐衄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627页(785字)

妇科病证名。

见《本草纲目》。又称为倒经、逆经、经从上逆、经从口鼻出。指每逢经前1~2天,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期性口鼻出血的病证。火热气逆,热伤阳络是本病发病的主要机理,而导致火热气逆之因临床常见有①肝经郁火,肝藏血而司血海,冲为血海,又属肝经所主,冲脉以按时由满而溢为顺,若平时抑郁喜怒致肝气郁结,郁久生热化火,经行之时,冲气偏盛,肝火随冲气上逆迫血上溢而为吐衄;或可因郁怒伤肝,怒则气逆,逆则气动血动而致吐衄。《傅青主女科》:“经未行之前一、二日,忽然腹痛而吐血,人认为火热之极也,谁知肝气之逆乱!夫肝之性最急,……逆则气动,……气动则血动。”②阴虚肺燥,素体阴虚,经期阴血下归血海而溢泄,经后阴虚更甚,阴道内热,虚火上炎,灼肺伤津,血络受损而致吐衄。《景岳全书·血证》曰:“衄血虽多由火,而惟于阴虚者尤多,正以劳损伤阴,则水不制火,最能动冲任阴分之血。”③胃火炽盛,胃气以下行为顺,如素嗜椒姜辛辣,胃中伏热,热极成火,经期冲气偏盛,冲脉丽于阳明,冲气挟胃火上冲而致吐血。肝经郁火证可见经期或经前口鼻出血,量较多,色红,有块,伴见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头昏目眩,或乳胀胁痛,可见月经提前、量少,苔黄,脉多弦数。治宜清肝泻火,降逆止血,方选加减胆泻肝汤、顺经汤。阴虚肺燥证可见经将净或经净后吐血或衄血,量少,色鲜红,平时可见头晕耳鸣,潮热颧红,掌心烦热,或咽干口燥,咳嗽无痰等证,形体多见消瘦,月经多见提前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润肺,清热降逆止血。

方选清金引血汤、加味麦门冬汤。胃火炽盛证可见经前或经期吐血,量较多,色黯红或混杂食物,可伴见口渴思饮,口臭或牙龈肿痛,大便秘结,或见胸中烦热,舌红或绛,苔黄,脉洪大或滑数。

治宜清胃泻火,降冲止血。方选泻心汤、白汤。

也可用小蓟90克、灶心土15克,水煎服治经行吐衄。

上一篇:经行发热 下一篇:经行先后无定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