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兰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051页(1588字)
中药名。
见《东北药植志》。别名:草玉铃,芦藜花,鹿铃草,铃铛花,草玉兰等。为百合科植物铃兰Convallaria keiskei Miq.的全草及根。多年生草本,高30厘米。
根状茎细长,匍匐。叶2枚,椭圆形,长13~15厘米,宽7~7.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狭窄;叶柄长约16厘米,呈鞘状互相抱着,基部有数枚鞘状的膜质鳞片。
花葶由鳞片腋生出;总状花序偏向一侧;苞片披针形,膜质;花乳白色,阔钟形,下垂,长约7毫米,宽约1厘米;花被先端6裂,裂片卵状三角形;雄蕊6;花柱比花被短。浆果球形,扁平,4~6颗。
花期5~6月,果期6~7月。生于山地阴湿地带之林下或林缘灌丛。分布东北、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等地。6月开花时采收,晒干。
味甘苦,性温,有毒。温阳利水,活血祛风。治心力衰竭,浮肿,劳伤,白带,跌打损伤。内服:煎汤,3~9克;或研粉冲,0.6克。外用:煎水洗或烧灰研粉调敷。本品有毒,勿过量。
急性心肌炎、心内膜炎忌用。①治丹毒:铃兰30克。煎水洗。②治紫癜:铃兰适量,烧灰研粉,菜油调涂。③治跌打损伤:铃兰9克,红三七6克,红白二丸1.5克,四块瓦15克。水煎服,黄酒为引。
④治崩漏白带:铃兰、益母草各9克。红白鸡冠花、红毛七各6克,红花4.5克,石泽兰3克。水煎服,黄酒为引(①~④均出《陕西中草药》)。全草含铃兰毒甙、铃兰毒醇甙、铃兰毒原甙、去葡萄糖墙花毒甙、3β,5β,11α,14-β-四羟基-卡烯-20(22)内酯-3α-L-李鼠糖甙、萝藦藤甙元-3-0-α-L-鼠李糖甙、铃兰黄酮甙、3′4′5′7′-四羟基黄酮醇-3-β-D-半乳糖甙、3′4′5′7′-四羟基黄烷醇以及万年青皂甙元。花含铃兰毒甙、铃兰毒醇甙、铃兰皂甙A、铃兰皂甙B、铃兰皂甙C、铃兰皂甙D、去葡萄糖墙花毒甙、白屈菜酸。铃兰叶、茎或全草浸液,全草的醇提取液均有洋地黄样强心作用,对冷血动物、温血动物均能加强心肌收缩力,对衰竭的心脏作用更显着;能减慢心率,抑制传导,表现强心甙的作用特点。
其浸济容易水解,因而影响保存及效价的稳定,口服效力不佳。铃兰毒甙的强心作用与毒毛旋花子甙相似,是目前已知各种植物强心剂中最强的一种,国产铃兰毒甙注射剂比洋地黄毒甙强5倍,成人饱和量在0.2~0.3毫克之间,静脉注射后20~25分钟生效。
平均疗效可维持8~15小时,饱和量分2~3次给。
总剂量达0.4毫克时作用显着。
维持量为0.05~1毫克。可以作为毒毛旋花子甙的国产代用品,但有人认为对某些严重病例仍不能完全代替。
在离体蛙心实验中,山楂提取液与铃兰毒甙合用,强心作用增强而毒性减弱。与氨茶碱合用,对左心功能损害的动物更敏感。大鼠注射铃兰毒甙,可明显减少心脏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
铃兰毒甙对兔实验性急性冠状动脉灌流不足的循环紊乱有一定改善。
铃兰浸剂对实验心肌炎似有疗效。铃兰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利悄作用优于洋地黄及毒毛旋花子甙,后二者不能消退水肿,铃兰制剂常可得到较满意的效果。铃兰制剂还有使患者安静,改善睡眠,减少不安情绪的作用,镇静作用主要是甙元引起。
铃兰毒甙能增加正常或心肌炎的大鼠、猫心肌的糖元含量,但作用较毒毛旋花子甙弱。如长期使用半毒剂量则反可降低心肌糖元含量。
在心肌缺氧时,铃兰毒甙能增强同化作用;铃兰叶总甙能增强心脏磷化合物的代谢,这都有益于心肌的能源供应。铃兰毒甙还可增进肺循环,增加麻醉狗动脉血中的氧合血红蛋白,增加脑组织氧的摄取及骨骼肌的氧张力。
铃兰制剂的副作用和毒性较洋地黄小,少数患者可产生厌食、流涎、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有的出现头痛、头晕、心悸等。
皮下注射可产生局部疼痛,不幸中毒时可按强心甙中毒处理原则治疗。它的治疗安全范围比毒毛旋花子甙大。铃兰酊小鼠腔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1.61±0.1238毫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