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脏毒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088页(498字)

病名。

①指脏中积毒所致的痢疾。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15:“然肠风脏毒,自属滞下门。脏毒,即是脏中积毒。”②指一种内伤积久所致的粪后下血。

《医学入门》卷5:“自内伤得者曰脏毒,积久乃来,所以色黯,多在粪后,自小肠血分来也。”以粪后下血污浊色暗为主症,可伴见胃纳不振,身疲乏力,舌苔黄腻,脉濡数等。

治宜清热解毒为主,选用槐花散、脏连丸、黄连解毒汤、清胃散、防风黄芩丸等方。郁滞重者,亦可先用调胃承气汤加减,次用清化之剂。

③外科病名。

见《儒门事亲》卷11。

又名肛痈、盘肛痈、偷粪。《外科大成》卷2:“脏毒者乃肛门肿痛也,而有内外虚实之殊”。

外发者,由醇酒厚味或勤劳辛苦,受热伤湿,致湿热蕴结,注于肛门两旁而致。初起肿如桃李,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甚者肛门重坠紧闭,下气不通,痛若锥刺,脉数有力,治宜清下焦湿热,服一煎散;外用金黄膏调敷。内发者多因气阴不足,湿热下注而成。

证见肛内结肿,痛如锥刺,大便虚闭,小便淋漓,脉细弱而数。

治宜滋阴、清热、利湿。服石灰散及六味地黄汤或四物汤加知母、黄柏、花粉、甘草等。体弱者服十全大补汤。溃后治同溃疡。

见溃疡条。

上一篇:脏行气于腑 下一篇:脏毒下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