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脑出血*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093页(1678字)

病名。

指脑实质出血而言,约70%~80%的脑出血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破裂所致。以50岁左右高血压患者发病最多。

脑出血患者中80%发生于大脑半球,20%发生于脑干和小脑。

脑出血通常在情绪激动、过度兴奋、使劲排便、用力过度或脑力劳动过度紧张时发病,有时在休息或睡眠中也会发生。

在中医属于“中风”、“偏枯”、“大厥”、“薄厥”等范畴。脑出血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症。

其次是先天性动脉瘤、脑血管畸型、脑瘤、动脉炎和血液病等。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由于精血亏耗,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引动肝风,肝风挟痰上扰,血随气逆菀于上,以及痰浊阻闭经络,蒙闭清窍,心神无主,而突发猝然昏倒,舌强言謇,半身不遂等症。

发病之时,风、火、痰浊,邪势鸱张,阳气被邪闭郁,甚至外脱,如不及时救治,常致死亡。同时,年高气衰,情绪激动,形体肥胖,痰浊湿盛,过食甘肥,饮酒过度等。

也是形成上述病理变化的因素,临床诊断:本病发病急骤,病前一般常无预感。少数患者在出血前数小时或数天内可有头痛,头晕,短暂的意识模糊,嗜睡,精神障碍,一过性的肢体运动障碍及言语不清等脑部症状。

多数病例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病情发展至高峰。急性期的主要症状是头痛,头晕,呕吐,偏瘫,失语,意识障碍和大小便失禁等。由于急剧的颅内压力升高,呼吸变深而慢,或快而不规则,面色苍白或大汗淋漓,血压不稳定,波动性大。二侧不对称,一般病灶侧较瘫痪侧高。

局灶症状取决于出血部位,内囊出血则出现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同时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桥脑出血则出现病侧核性面神经麻痹,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严重时,出血迅速扩展至对侧,出现四肢瘫痪。两侧瞳孔缩少是桥脑出血的特点。小脑出血则多呈急性发病,开始时出现剧烈头痛,眩晕或头晕,呕吐,强迫头位,伴有水平性眼震,发音含糊不清,肌张力减低、脑反射消失等,由于发病急,患者很快昏迷,临床上不易查出小脑体征。脑室出血多为继发性,特征有深昏迷、高热,早期出现阵发性强直性痉挛,四肢肌张力增高等症状,本病预后差,多于24小时内死亡。除症状以外还应结合体征、实验室检查。如腰穿脑脊液呈血性等,还可结合头颅CT扫描、脑超声波、脑电图、脑血管造影等做出诊断,本病应与脑梗塞、颅内占位性病变、蛛网膜下腔出血作出鉴别诊断。

中医辩证认为脑出血患者多有意识障碍,属中风病中脏腑范畴。中脏腑又分闭证和脱证,闭证以邪实内闭为主,属实证,脱证以阳虚欲脱为主,属虚证。

闭证又以有无热证分为阳闭及阴闭,无意识障碍者,其证候分类及治法与脑梗塞相同。若证见发病时突然剧烈头痛,随即频频呕吐,昏倒不醒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半身不遂,肢体拘急,面赤身热,鼻鼾气粗,口臭,烦躁不宁,小便潴留,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滑而数或洪大,多为肝阳暴张、风火夹瘀、上蒙清窍(阳闭)所致。

若证见剧烈头痛,头晕呕吐,面色苍白,突然昏倒,不醒人事,牙关紧闭,半身不遂,两手握固,筋脉拘急,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鼻鼾,大便秘结,小便潴留,舌质黯淡,舌苔白腻,脉象沉滑,多为痰湿阻络、蒙闭心神(阴闭)所致。若证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频频呕吐,肢体瘫软,手撒肢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二便自遗,面青舌痿,舌质紫黯,苔白滑,脉微弱,多为元气败脱、心神散乱(脱证)所致。

西医治疗①降低颅内压;②控制血压;③止血剂的应用。中医治疗:若证属肝阳暴张,风火夹痰,上蒙清窍者,治宜辛凉开窍,清肝熄风。急用局方至宝丹、安宫黄丸或牛黄清心丸灌服或鼻饲。亦可同时用羚角汤加减。

若证属痰湿阻络、蒙闭心神者,治宜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急用苏合香丸灌服或鼻饲,或同时用涤痰汤加减。

若证属元气败脱,心神散乱者,治宜扶正固脱,益气回阳。方用参附汤加减,脑出血合并消化道出血,呕吐物呈咖啡色,用犀角地黄汤加三七、白及鼻饲,有一定效果。

其他疗法如针灸、单方、验方等都有一定疗效。

脑出血患者死亡多发生于第一周内,尤其是48小时内死亡者多死于脑疝,死亡较慢者多死于中枢衰竭、肺炎或再度出血。见中风闭证、脱证等条。

上一篇:脑户 下一篇:脑动脉硬化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