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绦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192页(1182字)

病名。

是由绦虫成虫寄生在人体肠道内所引起的疾病。中医称“寸白虫”,亦称“白虫”。在我国所见寄生在人体的绦虫种类较多,以环叶目绦虫中的中间绦虫与肉绦虫最为多见,饮食习惯是决定肠绦虫病多寡及其种类不同的最关键因素,喜食生肉的少数民族地区,感染率最高。此病任何年龄可患,以青壮年为多。

西医认为绦虫的中间宿主是哺乳动物(与猪等),其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形成囊虫。当人吃了含有囊虫的猪肉或牛肉,囊虫进入人体消化道,吸附在肠壁上,约径2~3个月发育成为成虫,寄生在小肠内,吸附在小肠粘膜上,只有少部分人发生病理变化,影响小肠的运动功能,出现一系列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肠梗阻症状,阻塞阑尾,诱发急性阑尾炎。绦虫的绒毛能吸收营养,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绦虫寄生于人体,使少数人过敏,出现过敏症状。

中医认为成虫居于肠中,影响肠道气机的通畅,不通则痛,故见腹胀、腹痛不适,甚则出现“痛、吐、胀、闭”等症。

病久则脾胃功能受损,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使化源不足;加之绦虫吸食人体营养物质,可致人体气血亏虚。由于本病临床症状轻微或毫无自觉症状,所以,大便中发现白色节片常为患者就医时的主诉。

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与肛门拭子涂片检查或粪便检查作出诊断。中医认为,绦虫病初期,以胃肠道症状为主。

症见腹部或上腹部隐隐作痛,腹胀不适,或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常伴有粪便中发现白色节片,或伴肛门瘙痒。

绦虫病后期,常伴有全身症状。症见面色萎黄或面色苍白,形体消瘦,疲乏无力,头晕失眠,食欲不振,舌淡,脉细。

西医治疗用吡喹酮空腹1次口服15~25毫克/千克。硫双二氯酚,早晨空腹1次口服3克,或每小时1克,连服3次。甲苯咪唑成人和小孩均300毫克,每日2次。灭绦灵(氯硝柳胺)成人早晨空腹1次口服2克,儿童1克,需细嚼碎服,巴霉素空服口服,每次1克,每15分钟服药1次,连续4次,总剂量为4克。中医治疗以杀虫驱虫为主,可配合泻下之品以促使虫体迅速排出体外。若病属后期,患者气血亏虚,则需调理脾胃,补益气血。

初期,①南瓜子与槟榔合并,取带皮南瓜子75~100克,炒熟后去壳,得南瓜子仁50~90克,研粉,取槟榔片30~80克置于500毫升水中煮1小时,浓缩至150~200毫升。晨起先空腹服南瓜子仁粉,2小时后服槟榔煎液,再过30分钟服50%硫酸镁60毫升。

②槟榔雷丸散。生槟榔9克,生雷丸3克,研细米为1次量,每小时服1次,连服4~5次,③仙鹤草散剂。取仙鹤草冬芽晒干研米,取30~60克,晨起空腹服用。④复方槟榔煎。⑤南瓜槟榔煎。⑥雷丸粉。⑦鲜山楂合槟榔煎剂。后期,治宜健脾和胃、补益气血,兼以驱虫,此阶段若仍有绦虫存在,可用复方槟榔煎,以扶正驱虫。如绦虫已灭,脾胃功能未复,则重在调理脾胃,方用六君子汤加减。如果气血亏虚明显者,重在补气养血,方用归脾汤加减。

上一篇:绣球防风 下一篇:中医辞海中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