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虚劳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278页(1867字)

病名。

是以脏腑元气亏损,精血不足为主要病理过程的一类慢性虚衰性病证的总称。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列举食伤、忧伤、饮伤、房劳伤、饥伤、劳伤、内有干血、亡血失精、风气百病引起诸不足,是导致五劳虚极的基本病因。

《诸病源候论》专列虚劳病诸候,用志劳、思劳、心劳、忧劳和疲劳五劳、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六极、脾伤、肝伤、肾伤、肺伤、心伤、形伤、志伤七伤来记叙虚劳的各种病因病机,尤其强调大病之后,气血减耗,脏腑未和,复感外邪,常可引起虚劳。

唐期时,虚劳的证治有很大发展。《千金方》将虚劳分述于脏腑证治之中。《外台秘要》则立五脏劳专论。《本事方》对虚损之证强调治从脾肾。

《济生方·五脏门》中有五脏六腑虚实论治,对五脏六腑虚证论治颇为丰富,谓“补脾不如补肾”。至金元时代,《脾胃论》善用甘温补中法调理脾胃虚弱。《格致余论》偶“阳有余阴不足”论,重视摄养精血,从肝肾论治。明代,《景岳全书新法八略·补略》“凡气虚者宜补其上……;精虚者宜补其下……;阳虚者宜补而兼煖,……;阴虚者宜补而兼清……;此固阴阳之辨也。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又有阳失阴而离者,不补阴何以收散亡之气?水失火而败者,不补火何以甦垂寂之阴?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

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可谓是治疗虚劳论述最精详者。

《景岳全书·虚损》:“凡虚损之由……无非酒色劳倦,七情饮食所致。故先伤其气,气伤必及于精;或先伤其精,精伤必及于气”,又说:“凡劳伤虚损,五脏各有所主,而惟心脏最多。

”《理虚元鉴·理虚有三本》:“理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至清代,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对虚劳的认识更加深入。《证治汇补·虚损》:“虚者,血气之空虚也;损者,脏腑之损坏也。”《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其所以致损者有四,曰气虚,曰血虚,曰阳虚,曰阴虚。阳气阴血,精又为血之本,不离气血,不外水火,水火得其正则为精为气,水火失其和则为寒为热,此虚损之大概。”虚劳之病因,不外有三;①体质因素,素体怯弱,形气不充,脏腑不荣,生机不旺之人,易患虚劳;②生活因素,或因房室不节,耗损真阴,或因劳倦过度,情志内伤,或因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均可导致虚劳。

③疾病因素,或因大病暴疾,邪气太盛,脏气过伤,病后正气虚损,不易康复,或邪气内留不去,迁延反复,正气日耗而成虚损。而虚损之病机,则不外有四,乃气、血、阴、阳虚,为虚劳过程中的基本病机变化。但阴阳互根,气血同源,以致阴阳两虚,气血并亏。由于气血阴阳总为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阴阳气血的亏耗,与五脏的损伤紧密关连。病理上互相影响,辗转传变,其临床表现彼此交错,或阴阳两虚,或气血同病,或五脏交亏,临证时宜分清主次,辨明顺逆,审证求因,立法遣方,才能针对性地进行治疗。虚劳的辨证要点:①辨顺逆,知病势:虚劳的顺证表现:形气未脱,元气未败,饮食尚佳,无大热,或虽有热,治之能解,无喘息不续,能受补益。虚劳的逆证表现:肉脱骨瘘,元气衰败;食欲不振,泄泻不止,发热难解;气喘不续,声哑音微;失血,或鼻衄不止;精神萎顿,心烦不宁,神思恍惚;或内有实邪,不任攻伐,诸虚并集,虚不受补;心烦急躁或悲观沮丧,神情淡漠;舌质淡胖无华或光红如镜,或有裂纹;脉来急促细弦或浮大无根。大抵虚劳顺证病情较轻,元气未衰,尤其是脾肾功能尚无严重虚损,只要诊治得法,调护得当,不难扭转病势而治愈。

虚劳逆证为病情严重,元气衰败,脾肾衰惫,只有谨守病机,积极调治,冀其生机渐复,或可救治。②明标本,察主次:虚劳的病机复杂多变,又多兼夹病证。

故当明其所因,审其标本缓急,先其所主而调治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一般说,如虚损不甚而又兼有积聚痰瘀等宿病者,则宿病为本,虚损为标。

虚甚者则宜先补其虚,后图宿病,病缓者则先治宿病,后图虚损,或标本同治;虚劳复有新感外邪者,则新感为标,虚损为本,当急则先治标而后图本;虚损及于脾肾者,则脾肾之损为本,它脏之损为标,治疗重在脾肾;阴损及阳者,则阴虚为本,阴虚为标,当补阴为主,补阳为辅;阳损及阴者,阳虚为本,阴虚为标,当补阳为主,补阴为辅;气虚及血者,气病为本,血病为标,抑或血虚及气者,血病为本,气病为标,治宜先本而后标,或气血同治。总之,要辨明标本主次,分先后程序进行治疗,才能针对病机的主导环节,逐步扭转其虚损病势。虚劳之辨证施治,以阴阳气血为纲,五脏为目。

上一篇:虚危穴 下一篇:虚劳发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