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常山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289页(1049字)

中药名。

出《神农本草经》。别名:互草,恒山,骨常山,翻胃大。为耳草科植物黄常山Dichroa febrifuga Lour.的根。落叶灌木,高可达2米。

茎枝圆形,有节,幼时被棕黄色短毛。秋季采挖,除去茎菌及须奶,洗净,晒干。

干燥的根圆柱形,常分枝,弯曲扭转,长10~15厘米,直径约0.3~2厘米。表面黄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及支根痕迹,栓皮易剥落,显出淡黄色木质部。

质坚硬,折断时有粉飞出。横断面黄白色,用水湿润后可见明显的类白色射线,放射状排列。根茎类圆柱形而近块状。横断面除中央有髓外,其他均与根的横断面相同。

气微弱,味苦。支顶坚实而重、形如鸡骨,表面及断面淡黄色、光滑者为佳,根粗长顺直、质松、色深黄、无苦味者不可入药。

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南。此外,湖北、广西亦产。炮制:常山,拣去杂质,以水略浸泡后捞出,润透,切片,晒干。酒常山:取常山片用黄酒拌匀,稍闷润,置锅内用文火炒至略呈黄色,取出放凉。

雷公炮炙论》:“凡使常山,春采根叶,酒浸1宿,至明漉出,日干,熬捣。”《神农本草经》:“味苦,寒。”《名医别录》:“辛,微寒,有毒。”入肝、脾经。除痰,截疟。治疟疾,瘰疬。

《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温疟,胸中痰结吐逆。”《名医别录》:“疗水胀,洒洒恶寒,瘘。”内服:煎汤,3~9克;或入丸散。正气虚弱,久病虚弱,久病体弱者忌服。治胸中多痰,头疼不欲食及饮酒:常山120克,甘草15克。水7升,煮取3,内半升蜜,服1升,不吐更服。无蜜亦可(《补缺肘后方》)。现代临床用其治疗:疟疾,用鸡骨常山藿香片剂,每片含常山0.08克,成人1个疗程的总量为2.64克,于饭前1小时用冷开水吞服,服后静卧半小时,服药前后1小时禁食热饮料,以防恶心呕吐。黄常山含有效成分黄常山碱,根含生物碱总量约0.1%,主要为黄常山碱甲、乙及丙,三者为互变异构体。还含黄常山定以及4-喹唑酮、伞形花内酯等。从根及叶中分离出的退热碱和异退热碱,是黄常山碱乙和黄常山碱甲。药理研究表明:抗疟作用:常山根水浸膏对鸡疟有显着疗效,常山叶抗疟效价为根的5倍。

但不能防止复发。抗阿米巴作用:常山碱乙体外抗阿米巴原虫的作用较依米丁为强。

解热作用:常山粗制浸膏对人工发热的家有退热作用。大鼠口服常山碱丙,其退热作用比乙酰水杨酸还强。

黄常山 1.花枝 2.根及茎 3.花

常山药材

上一篇:雀榕叶 下一篇:常山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