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黄皮
书籍:中医辞海中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316页(524字)
中药名。
见《广西药植名录》。别名:接骨木,山黄皮,假黄皮,山茴香。为芸香科植物齿叶黄皮Clausena dentata(Willd.)Roem.的叶及根。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约3米,全株有香气,以叶为甚。树皮灰褐色,有灰白色斑块,嫩枝有斑点。生于石灰岩山坡灌木丛中或疏林中。
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等地。全年可采。
味苦微辛,性凉。
疏风理气,除湿化瘀。
治感冒,麻疹,哮喘,胃痛,风湿,水肿,扭挫伤或骨折脱臼。《广西药植名录》:“治麻疹,骨断,脱臼。”内服:煎汤,6~12克。外用:煎水洗。①治感冒高热:山黄皮、桑枝、香薷、淡竹叶,水煎服。②治全身水肿:山黄皮、老松皮、麦秆、紫苏梗、蝉蜕,煎水外洗;并内服萝卜子2次,每次9克(方出《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根皮含欧芹属素乙、齿叶黄皮亭、去甲齿甲黄皮亭。其药理作用表现在:欧芹属素乙与佛手柑内酯同为呋喃香豆精类,皆属“光活性”物质,毒性较佛手柑内酯为大,而较花椒毒素为小。
慢性毒性有胃肠刺激、脾及肾上腺的出血、肝的混浊肿胀和脂肪变性及坏死。大鼠服欧芹属素乙后,出现于大便中,而皮肤中则无,故有人认为它治疗白癜风的效果不及花椒毒素(可至皮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