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草
书籍:中医辞海中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361页(598字)
中药名。
见《河北中药手册》。别名:猫儿眼,打碗花。
为大戟科植物猫眼草Euphorbia lunulata Bge.的全草。
多年生草本,高30余厘米。茎细而圆,自基部分枝,内含白色乳汁。生长山坡路旁。分布河北等地。性微寒,味苦,有毒。
祛痰,镇咳,平喘,拔毒止痒。
①治颈淋巴结结核已破成管:猫眼草煎熬成膏,适量外敷患处。②治癣疮发痒:猫眼草研末,香油或花生油,猫油调敷患处(上二方出《河北中药手册》)。现代临床用其治疗慢性气管炎。
片剂每片含猫眼草生药0.25克,每次6片,日服三次,20天一疗程。或用猫眼草(去根),葶苈子,沙参等分研末,不加辅助剂,制成0.5克片剂。
每次4片,日服三次,10天一疗程,疗程间隔均为7~10天。注射液为30%及80%注射液每次肌注4毫升,每日一次,10天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50%注射液,每日肌注2毫升,每日一次,15天一疗程,疗程间隔10天。茎叶含黄酮甙,甾醇,挥发油,酚类物质,有机酸,氨基酸与蜡质。从地上部分分离出猫眼草素Ⅰ~Ⅵ;种子也含猫眼草素Ⅴ、Ⅵ。
耳叶大戟地上部分提出的黄酮甙对氨水引起的小鼠咳嗽有镇咳作用,小鼠酚红法亦表现祛痰作用,但对组织胺引起的豚鼠哮喘无预防效果。酒精浸剂(1∶1000),水煎剂(1∶300)试管内对结核菌有抑制效力。
据云对肺炎双球菌,甲链球菌,卡他球菌,流感杆菌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