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旋耳疮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370页(393字)

儿科病证名。

指外耳道、耳廓及其周围皮肤生疮的病证。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又名耳镟、月蚀疮。

多由乳母膏梁积热;又复感风热或肝胆湿热上侵耳部所致。

临床常见的有偏于湿热者、偏于热毒者和偏于风热者。偏于湿热者,临证可见外耳道、耳廓、周围皮肤及耳后皱壁出现红斑或粟状小丘疹,融合糜烂,渗出液浸淫淋漓,有瘙痒与灼热感,舌苔大多黄腻。治当清热化湿为主,方用胆泻肝汤加减。偏于热毒者,主证为渗液较多,皮肤充血明显,有疼痛、搔痒和烧灼感,病灶周围可能出现肿胀,由于皮肤充血、灼热可导致表面干燥、皲裂而出血,耳根下颈淋巴结肿胀或压痛。

患儿多伴有心烦、咽干、口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苔多黄糙,舌质红,治宜清热解毒,可用黄连解毒汤,防风通圣散加减。

偏于风热者主证为瘙痒特别明显,时作时止,病灶边缘不清,蔓延扩展,治宜疏风清热,方用消风散。

上一篇:匐地风毛菊 下一篇:中医辞海中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