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胎
书籍:中医辞海中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384页(414字)
中药名。
见《本草新编》。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elaphus L.的胎兽及胎盘。将妊娠母鹿剖腹,取出胎兽及胎盘,除尽残肉、油脂,置烤炉内烤至干透。干燥的鹿胎,大小不一,全体弯曲,头大,嘴尖,下唇较长,四肢细长,有2蹄,尾短,脊背皮毛有小白色点,鲜时色淡,干燥后呈棕红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气微腥。
以幼小、无毛、胎胞完整、无臭味者为佳。主产黑龙江等地。将鹿胎以酥油炙至黄脆,研成细末。味甘咸,性温。《本经逢原》:“甘,温,无毒。”《四川中药志》:“入肝、肾、心三经。”益肾壮阳,补虚生精。治虚损劳瘵,精血不足,妇女虚寒,崩漏带下。
《本草新编》:“健脾生精,兴阳补火。”内服:入丸散,6~15克;鲜胎可煮汁熬膏。
《四川中药志》:“上焦有痰热,胃中有火者忌。”治阴虚崩带:鹿胎、当归、枸杞、熟地、紫河车、阿胶。
为丸剂服(《四川中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