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229页(786字)
①经穴名(Dazhui DU14)。
属督脉。为三阳经与督脉交会之穴。出《素问·气府论》。又名百劳,见《针灸大全》;大顀,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上杼,见《循经考穴编》。
因其穴在第七胸椎下而得名。本穴位于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历代多言其在“第一椎陷者中”(《针灸甲乙经》等),据《经穴部位》的标准定位如前。
穴在后正中线上脊椎骨间,有棘上和棘间韧带走行,浅层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和棘突间皮下静脉丛,深层有椎外(后)静脉丛分布及第八颈神经后支的分支走行。本穴具有显着的解热镇惊,截疟止痫功效。
主治外感热病之热盛烦呕、项强及羊痫,各种疟疾,呕吐,虚汗盗汗等症。
《针灸甲乙经》言其主治为:伤寒热盛、烦呕;痉脊强互引,恶风时振慄,喉痹,大气满喘,胸中郁郁,气热,等等。
大椎穴是现代临床广泛使用的常用穴位,有关实验研究也每多报道。大椎穴配腰俞、间使、乳根等穴治疗疟疾,出《针灸大成》;配身柱、肩井、命门治疗静脉炎;配后溪、阴郗、关元等穴治疗潮热盗汗,见《中华针灸学》;配曲池、足三里、脾俞、三阴交治疗白细胞减少,见《针灸学》;配风池、外关、合谷治疗外感病高热,等等。
另外,近年各种杂志多有报道,临床实验及动物实验证实,针刺大椎穴有如下作用:①可调节实验动物网状内皮系统的平均吞噬能力;②可在切断动物迷走神经的条件下,调节甲状腺细胞的摄碘量;③在动物经伤寒杆菌或红细胞免疫后,艾灸大椎穴可调节伤寒杆菌凝集素或溶血素的效价变化。以上实验研究提示着针灸大椎穴对机体多系统的机能状态均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展开并深入探讨其机制。大椎穴可刺可灸,直刺1寸以内;艾灸5壮左右,或温灸10分钟。
②人体骨骼名。
指第七颈椎,因第七颈椎棘突在颈后隆起最高部位而得名,出《素问·气府论》:“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