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小儿泄泻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330页(981字)

儿科病证名。

指以大便稀薄,便次增多、或便如水样为主症的疾病。好发于6~12个月的小儿。泄泻的病因比较复杂,但不外外感和内伤两类,其病变部位在脾胃,无论外感六淫,内伤乳食,均可伤及脾胃,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而发生泄泻。亦由小儿脾胃本虚,运化无能而水谷不分并走于下而成泄泻。

但久泄或久病之后,脾虚及肾,肾阳亦伤,则发生肾虚泄泻。因小儿时期,阳既未盛,阴又未充,故泄泻日久必致伤阴伤阳产生变证。

湿热泄泻为婴幼儿泄泻中最常见,又分为偏湿与偏热不同。热重于湿可见泄利如注,粪色深黄臭味异常,伴有发热,烦躁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而干,治宜苦寒清肠,芳香化浊利湿,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若湿重于热,可见泄泻不发热或微热,便泻黄水,状如蛋花汤水样,小便不利伴有胸腹满闷,食欲不振,身倦乏力,口渴不欲饮,舌苔白腻或淡黄腻,治宜利湿运脾,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若伤食引起的泄泻,多见粪便稀溏,杂有残渣或乳块,气味酸臭如败卵,嗳气纳呆,常伴呕吐,腹痛胀满,乳幼儿腹痛常以啼哭为信号,舌苔白腻或垢腻,治宜调节乳食,和中消导,选保和丸加减。

凡脾虚泄泻多反复发作,时发时止,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食后泄泻,多吃则多泻,进油腻生冷则泄次增多,常伴食欲不振,面色不华,神疲,睡时露晴等症状。治宜健脾运脾,方用钱乙七味白术散或益黄散加减。小儿脏腑娇嫩,常出现变证:①湿热泄泻,由于病来急暴,如见目眶内陷,皮肤干燥松弛,啼哭无泪,口渴唇红,神情烦躁,小便短少,苔薄而干,舌质红刺者,乃伤阴见证,宜用连梅汤加减。

如见面色白或灰白,四肢不温,神疲,表情淡漠,睡中露睛,舌淡白少华者,为伤阳重证,宜防脱变,急用参附牡救逆汤回阳救逆。②伤于暑热泄泻的患儿,若邪热内陷心包可出现神昏嗜睡或烦躁不宁,若热极生风,则出现惊厥抽搐,必须引为重视,宜清肠清热,清心宣窍、熄风定惊,可用紫雪丹,加服藿香正气散。

③若大吐大泻,或久吐久泻,则脾胃受伤,肝木侮土,脾虚生风,则可出现慢脾风(见慢脾风条)。④若患儿久泻伴发疳证,多表现虚中夹实,湿热内蕴,心脾积热,可出现口糜腐臭,烦躁溲赤,治宜导亦清心,方用加味导赤散,外用绿袍散、祛腐散化水拭口。

对轻症患儿应减少饮食,延长喂奶间隔时间,重症患儿宜禁食8~12小时,待病情好转再给少量母乳或米汤等易消化食物,禁食时应注意给水补液。

上一篇:小儿变蒸 下一篇:中医辞海上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