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哮喘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332页(999字)
儿科病名。
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发时喉间有水鸡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又名小儿吼病。
有些着作认为哮吼和喘是不同的概念,如《幼科释迷》:“哮专主痰,与气相撩,或嗜咸醋,膈脘煎熬,口干呷吸,口闭呀嗷,呀呷二音乃合成哮,喘气促急,专主热燎,痰声喝喝,肚撷胸垚,鼻煽气热,俱为恶候。”《幼幼集成》:“吼者喉中如拽锯,若水鸡声者是也,喘者气促而连属,不能以息者是也。”但一般以哮喘统称,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寒冷季节及气候急骤变化时多发。本病的发作主因在于痼疾内伏,复为六淫所侵,或生冷酸咸肥甘所伤,或环境骤变,吸入粉尘、煤烟等触动而发病。
当是之时,痰随气动,气因痰阻,相互搏击,阻塞气道,致肺气膹郁,升降不利,气痰相引,搏击喉间,发为气促喘呼,喉间痰鸣。《景岳全书·喘促门》:“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幼科发挥》云:“小儿素有哮喘,遇天雨则发者。”《幼科释迷》引圣惠方云:“小儿嗽而呀呷作声者,由胸膈痰多嗽动,其痰上搏于咽喉之间,痰与气相结,随嗽动息,呀呷有声。”哮喘发病多发作急骤,起病多属痰伏实邪,若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多致肺、脾、肾三脏虚弱而成本虚标实证。小儿哮喘在急性发作时,以邪实为主,当治其标,常用豁痰、宣肺、降气,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当扶正以固其本,常用扶脾、益肾、补肺。
发作时属风寒咳喘证,可见咳嗽气促,喉间痰鸣,鼻塞声重恶寒无汗,痰涎清稀有沫,口不渴,舌苔白,脉浮紧。治宜温肺散寒,豁痰平喘,选小青龙汤加减。
若为痰火哮喘者,可见咳逆喘促,喉间哮鸣,胸满气粗,声高息涌,惟以呼出为快,痰黄稠粘,烦渴面赤,二便不利,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治宜清热涤痰、降逆平喘。方选葶芾丸加减。若痰湿哮喘可见嗽而息涌,痰声漉漉,喉间哮鸣,痰涎清稀,胸膈满闷,食少便溏,面黄唇淡,舌苔白滑,脉濡或滑。
治宜健脾化痰,降逆平喘,一般用六安煎,也可用三子养亲汤。缓解期,肺虚用玉屏风散补肺固卫,脾胃虚以六君子汤健脾化痰,肾阳虚宜用金匮肾气丸,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或麦味地黄丸。另外,热喘发作时,用冰片3克,调凡士林1两,敷贴膻中穴可治喘。也可用顶沉香5分,侧柏叶3克,研细末,临睡前顿服。也可取定喘、肺俞、内关、膻中、丰隆、肾俞、关元等穴位针灸治疗,或取氨茶碱注射液2毫升,每次取肺俞、丰隆穴位注入0.2~0.3毫升,6~8小时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