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小儿暑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339页(957字)

儿科病证名。

指夏暑季节小儿感受暑邪引起的疾病,临床以发病急骤,变化迅速,易耗气伤津为其特点,在清以前,统称暑病,而《温病条辨》则创“暑温”病名概括暑邪为病偏热偏湿的特点,指出:“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小儿肌肤嫩薄,脏腑柔弱,不耐暑邪,故夏季感受暑邪,易发本病。治疗暑病应着重清暑泄热、益气生津和开窍熄风。清暑泄热是治暑的基本法则,泄热有两法,一为汗泄,使暑与汗去,故清热不宜苦寒直折而应辛凉透泄,二为利小便,利尿导赤,使暑从小便而去;暑病易伤津耗气,且小儿阴常不足,更不奈三气发泄,故在暑病的治疗中应注意护胃生津,益气扶元;小儿暑病最易出现神昏痉厥,故清心开窍、平肝熄风是重要的治法。

若证见身热心烦,汗多渴饮,头痛头晕,面赤气粗,尿黄苔黄,脉数而大者为暑伤气分之证,宜清暑泄热,可用白汤治疗,若见汗出而喘,神疲肢倦,脉大而无力者,为暑邪耗气伤津之证,宜清热涤暑,益气生津,方用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王氏清暑益气汤等,若出现汗出不止,喘喝欲脱,言语无力,脉象散大,舌苔光剥干绛者为气阴两亏,不能固摄收敛,津气欲脱的症候,治宜益气养阴,方用生脉散,并配合其它急救措施。若暑病证见高热神昏、烦躁谵语,夜寐不安,舌质红绛,脉细数者为暑入心营之证,治宜清心泄热,开窍醒神,方用清宫汤,安宫黄丸等,若暑入营血,内陷厥阴,引动肝风,风火相煽而出现壮热躁扰,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甚则角弓反张、神识昏迷,脉弦而数等证,治宜清热凉营,平肝熄风,可选用羚角钩藤汤。

若暑病证见恶寒发热,头晕头重,身困肢倦,面垢有汗,咳嗽胸闷,身热脘痞,渴不多饮,呕恶溺短,腹泻者为暑病夹湿,治宜清暑利湿,方选新加香薷饮、清络饮等。若感暑而突然昏倒,昏不知人,身热肢厥,牙关紧闭或口开不合,脉洪大而数;名曰“暑厥”。

因猝中暑热,邪陷心包,清窍闭塞所致,宜清心开窍,泄热祛暑。可用通关散少许吹鼻,也可用卧丹吹鼻取嚏。可选苏合香丸和紫雪丹开窍醒神。民间常用刮痧、拑痧等简便方法,也可用针灸疗法,针刺人中、涌泉使其醒神开窍。

若出现昏厥,首先应把昏迷患儿移至阴凉通风处,平卧,解开衣襟,使其安静休息,小儿体质壮实,高热者,头额可以冷敷,降低体温,而对于体质虚弱,皮肤湿热者,应取热毛巾擦拭身体四肢。

上一篇:小儿喘急 下一篇:小儿腋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