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牛筋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659页(801字)

中药名。

出《本草纲目拾遗》。别名:千金草、千斤草。

为禾本科植物筋草Eleusine indica(L.)Caertn.的带根全草。一年生草本,高15~90厘米。须根细而密。秆丛生,直立或基部膝曲。叶片扁平或卷折,长达15厘米,宽3~5毫米,无毛或表面具疣状柔毛;叶鞘压扁,具背,无毛或疏生疣毛,口部有时具柔毛;叶舌长约1毫米。穗状花序,长3~10厘米,宽3~5毫米,常为数个呈指状排列(罕为2个)于茎顶端;小穗有花3~6朵,长4~7毫米,宽2~3毫米;颖披针形,第1颖长1.5~2毫米,第2颖长2~3毫米;第1外稃长3~3.5毫米,背上具狭翼;种子矩圆形,近三角形,长约1.5毫米,有明显的波状皱纹。

花果期6~8月。

分布全国各地。八、九月采收,洗净,晒干,切断。味甘,性平,无毒。

入肝、肺、胃三经。清热,利湿。治伤暑发热,小儿急惊,黄疸,痢疾,淋病,小便不利;并能防治乙脑。内服:煎汤,9~15克(鲜者30~60克)或捣汁。①治湿热黄疸:鲜牛筋草60克,山芝麻1两,水煎服(《草药手册》)。②治下痢:牛筋草30~60克,煎汤调乌糖服,日2次《闽东本草》。

③治高热,抽筋神昏:鲜牛筋草120克,水3碗,炖1碗,食盐少许,20小时内服尽(《闽东本草》)。本草(干)含蛋白质3.51%,淀粉25.8%,脂肪0.556%。未检出生物碱和鞣酸,但有硝酸盐和少量亚硝酸盐。非洲民间用作利尿、祛痰剂,或治腹泻。临床报道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用鲜草每日30克,1次煎服,连服3天;间隔10天,再服3天;或每天治疗每日用干草30~90克,洗净加水浓煎成50~100毫升,3次分服,7~10天为一疗程。少数服药后有轻微短暂的腹痛、腹泻、头痛、恶心、呕吐等反应,对于血液及肾脏未见不良影响临床所用的牛筋草,有时与同科植物的尾粟Sporobolus elongatus混用。

上一篇:牛筋汤 下一篇:牛筋祛瘀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