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659页(1299字)
中药名。
出《本草图经》。别名:恶实、蝙蝠刺、鼠尖子。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果实。分布全国各地。一般为栽培品。本植物的根(牛蒡根)、茎叶(中蒡茎叶)亦供药用,见专条。
8~9月果实成熟时,分批采集。晒干,打出果实,除去杂质,再晒至全干。
瘦果呈扁卵形,长约6毫米,中部直径约3毫条。外皮灰褐色,有数条微突起的纵纹,中间一条较明显,全体有稀疏的斑点,又似致密的网纹。
一端略窄,微弯曲,顶上有一浅色小点;另一端钝圆,稍宽,有一小凹窝。纵面稍隆起,边缘光圆而厚。
外皮较坚硬,破开后种仁两瓣,灰白色,富有油性。无臭,味微苦。主产河北、吉林、辽宁、浙江、黑龙江等地。
以东北产量较大,浙江所产品质较优。
炮制时,牛蒡子:拣去杂质,筛去泥屑。炒牛蒡子:取净牛蒡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外面呈微黄色并略有香气,取出,放凉。味辛苦,性凉。入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消肿解毒。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作痒,痈肿疮毒。内服:煎汤,4.5~9克;或入散剂。外用:煎水含漱。
痘疮家惟宜用于血热便秘之证,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慎勿服之。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痈疽已溃,非便秘不宜服。①治喉痹:牛蒡子1.8克,马蔺子2.4克。
上二味捣为散,每空腹以暖水服方寸匕,渐加至一匕半,日再(《广济方》)。②治风热闭塞咽喉,遍身浮肿: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杵为末,热酒调下一钱匕(《经验方》)。
③治瘄疹不起透:牛蒡子(研细)5钱,柽柳煎汤,调下立透(《本草汇言》)。④治皮肤风热,遍身生瘾疹:牛蒡子、浮萍等分。
以薄荷汤调下2钱,日2服(《养生必用方》)。果实含牛蒡甙,收药率15.0%~21.5%,其甙元为L-牛蒡酚。其另一成分异牛蒡酚,以2%KOH处理,则生牛蒡酚。果实尚含脂肪油25%~30%,其碘价为138.83,在空气中,约经1月而固化。
脂肪酸中主要为花生酸;此外,尚有少量硬脂酸和棕榈酸,不饱和脂肪酸有亚油酸。又含维生素B1440微克%。
牛蒡全植物都含抗菌成分。临床报道预防猩红热:取牛蒡子炒研成粉,过筛储存备用。
2~5岁每次1克,5~9岁每次1.5克,10~15岁每次2克,成人每次3克,每天3次,饭后用温开水送服,共服2天。流行期间,除服药预防外,仍应注意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
一般在接触后3日内服药预防效果较佳,6日后服药的预防效果不佳。如果再次接触需重新再服1次。
服药中未发现不良反应。药理实验表明:①牛蒡子水浸剂(1:2)在试管中对多种致病性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②提取物能显着而持久地降低大鼠血糖,对碳水化物耐量增高,毒性较小。③牛蒡甙能引起蛙、小鼠、兔的强直性惊厥,呼吸细弱,随意运动消失,最后转入麻痹状态;此时心脏尚未停止搏动。
对离体蛙心,有麻痹作用。对蛙下肢及兔耳血管呈扩张作用。能短暂的降低兔血压。对离体家兔子宫及肠管呈抑制或麻痹作用。对运动神经及骨骼肌亦呈麻痹作用。有很轻度的利尿及泻下作用。
能引起小鼠的轻度举尾反应。
牛蒡 1.花枝 2.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