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根
书籍:中医辞海上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776页(595字)
中药名。
出《本草纲目》。为石蒜科植物水仙Narcissits tazetta L.var.chinensis Roem.的鳞茎。春、秋采挖较佳。将根头挖起后,截去苗茎,须根、洗净泥沙,用开水潦后,晒干;或纵切成片,晒干。鳞茎呈圆形,或微呈锥形,直径约4~5厘米。外面包裹一层棕褐色的膜质外皮,扯开后,内心为多数相互包裹的黄白色瓣片(鳞叶)。
质地轻,无甚气味。五月初收根,以童尿浸一宿,晒干,悬火暖处。
味苦微辛,性寒。入心,肺二经。治痈肿疮毒,虫咬,鱼骨哽。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本品有毒,不宜内服。含伪石蒜碱、石蒜碱、多花水仙碱、漳州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水仙生物碱有一定的抗癌和抗病毒活性。同属植物白水仙N.papyraceus Ker-Gaw鳞茎中含白水仙胺、石蒜碱,多花水仙碱、雪花莲胺碱、石蒜胺碱及伪石蒜碱。
药理实验表明:①对子宫的作用:根茎粗制浸剂对豚鼠、兔与猫的离体及在体子宫都有强大的兴奋作用,小剂量引起紧张度增加,大剂量可出现强直性收缩,对怀孕豚鼠有明显的坠胎作用。②抗肿瘤作用:水仙总生物碱20~30毫克/公斤腹腔注射对大鼠Jensen肉瘤、小鼠Crocker内瘤及艾氏腹水癌均有明显疗效。
小鼠腹腔注射总生物碱半数致死量为182毫克/公斤,亚急性试验(每天腹腔注射1次,共10天),大鼠为23毫克/公斤,小鼠为59毫克/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