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水蓼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792页(1121字)

中药名。

出《唐本草》。别名:辣蓼草、柳蓼、白辣蓼。为蓼科植物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L.的全草。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直立或下部伏地。

茎红紫色,无毛,节常膨大,且具须根。叶互生,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4~9厘米,宽5~15毫米,两端渐尖,均有腺状小点,无毛或叶脉及叶缘上有小刺状毛;托鞘膜质,筒状,有短缘毛;叶柄短。

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细弱下垂,下部的花间断不连;苞漏斗状,有疏生小腺点和缘毛;花具细花梗而伸出苞外,间有1~2朵花包在膨胀的托鞘内;花被4~5裂,卵形或长圆形,淡绿色或淡红色,有腺状小点;雄蕊5~8;雌蕊1,花柱2~3裂。瘦果卵形,扁平,少有3棱,长2.5毫米,表面有小点,黑色无光,包在宿存的花被内。

花期7~8月。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本植物的根(水蓼根)、果实(蓼实)亦供药用,见专条。秋季开花时采收、晒干。

干燥全草,茎红褐色至红紫色,有浅纵皱,节部膨大;质坚而脆,断面稍呈纤维性,皮部菲薄,浅砖红色,本部白色,中空。叶片干枯,灰绿或黄棕色,多皱缩破碎;托叶鞘状,棕黄色,常破裂。有时带花序,花多数脱落,花蕾米粒状。味辛辣。

产广东、广西、四川等地。蓼的种类很多,古代作为调味食用的蓼,主要是水蓼。

味辛,性平,无毒。化湿,行滞,祛风,消肿。

治痧秽腹痛,吐泻转筋,泄泻,痢疾,风湿,脚气,痈肿,疥癣、跌打损伤。

内服:煎汤15~30克(鲜品30~60克);或捣汁。外用:煎水浸洗或捣敷。和生食之,令人脱气,阴核疼痛。

①治小儿疳积:水蓼全草15~18克,麦芽12克。水煎,早晚饭前2次分服,连服数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风寒大热:水蓼、淡竹叶、姜茅草,煎服(《四川中药志》)。③治痢疾,肠炎:水蓼全草60克,水煎服,连服3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全草含辛辣挥发油0.07%~0.13%,主要为水蓼二醛、异水蓼二醛。黄酮类有水蓼素、槲皮素、槲皮甙、槲皮黄甙、金丝桃甙等。

黄酮甙的含量在果实开始成熟时最高,叶中含量可达9%。以后即下降。

又含β-谷甾醇、β-谷甾醇葡糖甙、蜡,及生物碱、白花色甙。

茎、叶含鞣质6.71%。药理实验表明:①水蓼中所含的甙能加速血液凝固。②挥发油对哺乳动物能降低血压,降低小肠及子宫平滑肌的张力。

③叶、茎中含鞣质,体外试验对痢疾杆菌有轻度抑制作用;挥发油具辛辣味,有刺激性,敷于皮肤可使之发炎。临床报道:①治疗细菌性痢疾、肠炎:用鲜全草加工成干浸膏粉,装胶囊。或用30%水蓼煎剂每次100毫升,日服2次,水蓼有止痛、止血、止泻及抑菌作用,无抗药性。②治疗子宫出血:采用水蓼开花时的地上部分,切碎以30%酒精浸滤。

上一篇:水慈菇 下一篇:水蓼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