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条灸
书籍:中医辞海上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798页(589字)
针灸治法。
指使用艾条,在施灸部位(穴位)熏灸。艾条灸法可分为悬起灸、实按灸和隔物灸三种。
①悬起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肤约3厘米,灸5~10分钟,可使皮肤有温热感又不致于灼伤皮肤。
根据其操作方法不同,又分为如下三种:温和灸:点燃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固定不移,灸至皮肤稍有红晕即可(见图)。回施灸:点燃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空约3厘米高处,使艾条在施灸部位上左右往返移动,使皮肤有微热感而不致于灼痛。
移动范围在3厘米左右。适用于风湿痹痛及神经性麻痹。
雀啄灸:置点燃的艾条于穴位上约3厘米高处,上下移动艾条,使之呈小雀啄米食样。多用于昏厥急救及小儿疾患(见图)。②实按灸:用加药艾条施灸。在施灸部位上铺6~7层棉纸或布,将艾火直按其上,若艾火熄灭,再点再按,如此灸5~7次。
或以布6~7层包裹艾火熨于穴位上,5~7次,此法适用于风寒湿痹、痿证及虚寒证。由于所用的药物不同,又如分“雷火神针”和“太乙神针”。
见“太乙神针”条、“雷火神针”条。③隔物灸:在穴位上覆盖某些物品后再以艾条施灸。
随覆盖物的不同,临床适应症也因之而异。如隔胡桃壳施灸,有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各种肿毒。
艾条雀啄灸
艾条温和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