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石决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850页(1693字)

中药名。

出《名医别录》。别名:真珠母,九孔螺,千里光,鲍皮,金蛤蜊皮。

为鲍科动物九孔鲍或盘大鲍等的贝壳。①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体外有一坚厚的贝壳,呈椭圆形。螺旋部极小,螺尾3个,缝合线浅;体螺层极宽大,几占贝壳全部;壳顶钝,略高于体螺层的壳面;自第2螺层中部开始至体螺层边缘,有30多个一列突起和小孔,前端突起小而不显着,末端8~9个特大、且开孔和内部相通。体螺层被突起和小孔形成的螺肋区分成上下两部,上部较宽大成一倾斜面;下部狭小,前端与上部略呈垂直;壳面呈绿褐色,生长纹呈一条条极明显的肋状条纹;贝壳内面白色,有彩色光泽;壳口椭圆形,与体螺层大小几相等。

体柔软,头部有细长的触角和有柄的眼各1对;腹面有吻,内具颚片和舌齿。足广阔,几与壳口相等。

足分上、下两部,上足覆盖下足,边缘生有多数小触手,从贝壳上的小孔伸出。生活于潮间带及低潮线附近,以腹足吸附于岩石下或岩石缝间。

分布广东、福建沿海。②盘大鲍Haliotis gigantea discus Reeve,贝壳大型,短而宽,呈耳状。

螺肋上的突起和小孔共约30个左右,末端4~5个特大,且开孔。壳面常有石灰虫及苔藓虫附生;壳口卵圆形,外唇薄,边缘呈刃状,内唇加重,由壳口内面延伸形成一上端较宽、基部较窄的片状遮缘。

分布我国北部沿海一带。夏秋捕捉。

捕得后,将肉剥除,取壳,洗净,除去杂质,晒干。药材以九孔鲍的贝壳称为“光底海决”;盘大鲍的贝壳称为“毛底海决”。

①光底海决:又名耳片壳、海决明、海南决。为椭圆形贝壳,大小不一,一般长3~8厘米,宽2.5~5.5厘米。

外表灰棕色,洁净,略平滑,螺肋末端8~9孔,内外相通,孔口与壳面平。壳内表面显珍珠样彩色光泽。质坚硬,不易破碎。气无,味微咸。

以个大、壳厚、外表洁净、内表面有彩色光泽者为佳。主产广东、福建等地。②毛底海决;又名关海决。形状与前者略似,一般长5~12厘米,宽3~8厘米。

外表棕灰色或灰黄色,常附有苔藓类或石灰虫、苔藓虫等杂质而呈绿色或棕色,凹凸不平,极为粗糙,肋状纹理不显着。螺肋末端4~5孔开口,孔口突出于壳面。

主产辽宁、山东等地。据炮制法不同可分:石决明:洗净晾干,敲成碎块。煅石决明:取刷净的石决明,置无烟的炉火上或坩埚内煅烧,内服的煅至灰白色,外用煅至白色,取出放凉,碾碎。盐决明:将石决明煅至微红,取出,喷淋盐水,碾碎。(每石决明100斤,用盐2.5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味咸,性平。

入肝、肾经。功能清热明目,平肝潜阳。

治风阳上扰的头痛、眩晕,惊搐,骨蒸劳热,青盲内障。尚能通五淋,软坚滋肾,治痔漏。

本草纲目》:“通五淋。”内服:煎汤(宜久煎)10~30克;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水飞点眼。①治眩晕:石决明24克,菊花12克,枸杞子12克,桑叶9克。水煎服。②治目生白翳:石决明18克,元明粉9克,大黄4.5克,菊花9克,蝉蜕9克,白蒺藜9克。

水煎服(上2方出《山东中草药分册》)。③治青盲雀目:石决明30克(烧过存性),苍术90克(去皮)为末,每服9克,以肝披开,入药末在内扎定,砂罐煮熟,以气熏目,待冷食肝饮汁(《眼科木论》)。

④治小肠五淋:石决明去粗皮,捣研细。上件药,如有软硬物淋,即添枋木细末,熟水调下2钱匕(《胜金方》)。⑤治锁喉风:石决明火烧醋炙3次,研细末,用米醋调,鹅羽蘸擦喉内,吐痰效(《本草汇言》)。⑥治外伤出血:石决明适量,煅制成疏松细粉,过筛。

将伤口洗净,撒上药粉,紧紧压迫即可(《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此外,《圣济总录》石决明散治风毒气攻入头,眼昏暗及头目不利;《经验良方》石决明散治眼生外障;《太平圣惠方》石决明散治眼生丁翳,根脚极厚,经久不差。

盘大鲍的贝壳含碳酸钙90%以上,有机质约3.67%,尚含少量镁、铁、硅酸盐、磷酸盐,氯化物和极微量的碘;煅烧后碳酸盐分解,产生氧化钙,有机质则破坏。

光底海决药材

毛底海决药材

上一篇:石关 下一篇:石苇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