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928页(1098字)
中药名。
出《海药本草》。别名:独茅根,茅瓜子、天棕、地棕根、蟠龙草、土白芍。为石蒜科植物仙茅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n.的根茎。多年生草本。根茎延长,长可达30厘米,圆柱状,肉质,外皮褐色;根粗壮,肉质。地上茎不明显。
叶3~6片根出,狭披针形,长10~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柄,再向下扩大呈鞘状,长4~10厘米,绿白色,边缘膜质;叶脉显明,有中脉;两面疏生长柔毛,后渐光滑。花腋生;花梗长1~2.5厘米,藏在叶鞘内;花杂性,上部为雄花,下部为两性花;苞片披针形,绿色,膜质,被长柔毛;花的直径约1厘米,花被下部细长管状,长约2厘米或更长,上部6裂,裂片披针形,长8~12毫米,内面黄色,外面白色,有长柔毛;雄蕊6,花丝短;子房狭长,被长柔毛。
浆果椭圆形,稍肉质,长约1.2厘米,先端有喙,被长柔毛。
种子稍呈球形,亮黑色,有喙,表面有波状沟纹。
花期6~8月。生于平原荒草地阳处,或混生在山坡茅草及芒箕骨丛中。
分布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2~4月发芽前或7~9月苗枯萎时挖取根茎,洗净,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或蒸后晒干。干燥根茎为圆柱形,略弯曲,两端平,长3~10厘米,直径3~8毫米。
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粗糙,皱缩不平,有细密而不连续的横纹,并散布有不甚明显的细小圆点状皮孔。未去须根者,在根茎的一端常丛生两端细、中间粗的须根,长约3~6厘米,有极密的环状横纹,质轻而疏松,柔软而不易折断。
根茎质坚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微带颗粒性,皮部浅灰棕色或因糊化而呈红棕色,靠近中心处色较深。微有香气,味微苦辛。
以根条粗长、质坚脆、表面黑褐色者为佳。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
味辛,性温,有毒。入肝、肾经。
功能温肾阳,壮筋骨。治阳萎精冷、崩漏、小便失禁、心腹冷痛、腰脚冷痹、痈疽、瘰疬。内服:煎汤,4.5~9克,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
凡阴虚火旺者忌服。①治阳萎、耳鸣:仙茅、金樱子根及果实各15克。
炖肉吃。②治老年遗尿:仙茅30克。泡酒服(上2方出《贵州草药》)。③治妇人红崩下血,已成漏症:仙茅9克(为末),全秦归、蛇果草各等分,以二味煎汤,点水酒将仙茅末送下。④治痈疽火毒,漫肿无头,色青黑者:仙茅不拘多少,连根须煎,点水酒服;或以新鲜者捣烂敷之。有脓者溃,无脓者消(上2方出《滇南本草》)。
⑤治蛇咬:天棕同半边莲捣烂贴患处(《草药单方临床病例经验汇编》)。本品含鞣质4%,脂肪1%及树脂、淀粉等。尚含由甘露糖、葡萄糖、葡萄糖醛酸(6∶9∶10)组成的粘液质,并含生物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