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缩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1354页(888字)
病名。
指以突然起病,阴茎内缩,伴少腹拘急疼痛为主的一种男科病。又称阳缩不伸,茎缩,阴缩等。《灵枢·经筋》:“足厥阴之筋……伤于寒则阴缩入。”古人多将阳缩、阴缩互称。
由于妇女也可发生外阴内缩,为区别妇女阴缩的病名,有人主张根据“阳萎”的病名,将男子的阴缩统称为阳缩,以资区别。该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有肝阳虚弱,感受寒邪,如久卧冰冷之地,或冒雨涉水,或过食生冷,或房事后受寒等,导致寒邪客于厥阴肝经,寒凝肝脉,而引起阴茎内缩,少腹疼痛等。或肾阳虚衰,复感寒湿,或大怒之后,肝失疏泄,反疏为缩,子病及母,累及肾阳,肾阳不足,阴寒内生,凝滞收引,而致阳缩。本病应与阳萎相鉴别,阳萎是指阴茎不勃起而影响房事,但不出现本病之阴茎内缩,更不伴少腹疼痛等症。临床上肾阳虚寒者,多症见房事后受寒阴茎内缩,畏寒肢冷,面色晦暗,精神萎靡,躯体倦曲,小便清长,舌淡胖大,脉沉迟。治宜温肾散寒。方选金匮肾气丸加减。肝寒气滞者,症见阴茎内缩,少腹或大腿内侧牵掣剧痛,精神紧张,头昏头痛,每于受风受寒后发作,舌暗紫、苔薄白,脉弦紧。
治宜暖肝散寒,行气止痛。方选当归四逆汤或暖肝煎加减。肝郁肾亏者,多症见自觉阴茎内缩,少腹隐痛,腰酸乏力,性欲减退,或阳事不举,精神抑郁,脉沉弦细。治宜解郁补肾为主。
方选金铃子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关于本病,近年有人根据现代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两种因素结合引起的,一种是基本因素,包括文化信念、个性、种族生存受威胁,灾难来临的感觉,性活动的不适当,躯体或精神病态等。
一种是诱发因素,它包括对性器官部位的各种刺激,如大便、小便、性活动、寒冷、风吹,或能引起恐惧的因素。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为心因性疾病,患者一般都是具有高度暗示性、敏感、焦虑神经质的人。
因此,在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同时,犹应注意配合心理治疗,使病人树立正确的疾病概念,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将大大有助于本病的迅速缓解。近年来,除中药治疗外,还有人运用针灸治疗本病。如用艾灸灸百会、三阴交、气海、关元。还有针刺关元、肾俞、三阴交、长强等穴,均有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