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红辣蓼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1398页(576字)

中药名。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别名:辣柳草、蓼子草、辣蓼。

为蓼科植物辣蓼Polygonum flaccidum Meissn.的全草。

一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全株散布腺点及毛茸。

茎直立,或下部伏地,通常紫红色,节膨大。叶互生,有短柄,叶片广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被粗毛,上面深绿色,有八字形的黑斑;托叶鞘膜质,口缘生长刺毛。

穗状花序生于枝端,花梗细长,长6~12厘米,下垂,疏花;花被5深裂,白色,散布绿色点腺,上部呈红色;雄蕊7~8;子房1室,花柱3枚。瘦果有3棱,外包宿存花被。

花期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5~6月采收。味辛,性温,无毒。

治痢疾,便血,胃痛,疟疾,跌打肿痛。内服:煎汤,9~30克;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含漱。①治大肠下血:辣柳草30克,同肉炖服。每隔10日再服1次(《贵州中医验方秘方》)。②治痢疾:辣蓼根24克,水煎,糖调服(《草药手册》)。

③治牙痛:鲜辣蓼120克,水煎,频频含漱(《江西民间草药验方》)。含甙类及鞣质。流浸膏及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日本所产的马蓼Polygonum blumei Meissn. 与犬蓼Persicaria longiseta有驱蛔作用。临床报道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上一篇:红辣树根 下一篇:中医辞海上册目录
分享到: